广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朝着总体水平国内领先以及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方向迈进。依托于潮惠高速建立起的设计标准化体系已在省内多条新建高速公路全面应用,大大节省了施工成本,有效提升了工程品质与路面耐久性。
潮惠高速全长247公里,起于潮州市古巷镇,终于惠州市惠东县大岭街道。其建成后极大地缓解了沈海高速交通压力,不仅拉动沿线地市诸如陆河县、揭西县等贫困县在内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也连通了揭阳潮汕机场和高铁站,为周边居民出行及东南亚侨胞回乡投资提供便利,全面助力省内经济均衡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荣获金奖 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作为省内高速公路设计标准化的示范工程,潮惠高速所发挥的标杆引领作用获得了多方认可。2019年年底,其在3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了2018~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这是省内首个荣获工程建设领域国家级荣誉的高速公路工程。能够获此殊荣,除设计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创新外,也归功于潮惠高速在设计、建设全过程中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比如隧道洞渣100%高效利用和用电永临结合等;同时,也得益于其对标准化设计的全面贯彻,以高标准建设和“十年不坏”的耐久性路面为目标,将“标杆工程”和“样板工程”的打造落实到了材料供应、设备管理、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多方合作 打造耐久性路面
潮惠高速项目规模大、线路长、桥隧比高,加上高温潮湿多雨的自然气候条件,耐久性路面的实现困难重重。路面结构设计、沥青材料选用与施工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缺一不可。首先,沥青路面结构需要与路线线形、横坡、纵坡、半径以及路面具体情况(隧道、桥梁等)相适应;其次,再根据路段功能需求设计相应的功能磨耗层;而施工质量把控则需要结合机械化设备与信息化管理,来保证路面质量的均匀性。尤其是在沥青材料上,广东潮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进行了管理创新,开辟沥青路面“按质支付”专项费用先河,特别增设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系统,实现沥青从出厂、进场、拌合及摊铺的全过程监控。经过全方位的质量体系与供应能力评估,广东潮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选用了质量理念与其保持高度一致的百年品牌——壳牌沥青。潮惠高速全程使用壳牌沥青,用量总计达14万吨。
为助力潮惠高速耐久性沥青路面的打造,壳牌沥青技术人员参与到了项目各个阶段。项目启动前,壳牌沥青相关技术人员针对项目组成员、实验室人员、施工单位等开展了沥青技术质量培训和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壳牌沥青技术人员也经常进驻施工现场,及时解决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并在项目完成后以回访的形式,为路面预养护提供后续支持。潮惠高速的沥青供应商为壳牌沥青战略合作伙伴——新粤有限公司。在面临沥青供应量大、工期紧的挑战下,新粤有限公司秉承让客户从满足到满意的服务理念,供应期间和壳牌一起启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完成了大量协调工作,保质保供地完成任务,全力促成按期通车的目标。潮惠高速总工程师邱志雄表示:“潮惠高速的建设需要设计、规划、勘察、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等多个单位共同配合与锲而不舍的坚持,最终这一品质工程得以建成通车。”
品质沥青 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路面结构设计上,潮惠高速是省内第一条大规模全线实行SMA沥青混凝土上面层的高速公路,有效提升了路面抗滑性和耐久性,同时具有高温、低温稳定性,并解决水损害,保障行车安全舒适。SMA路面也提高了沥青材料的选用标准。潮惠高速大规模采用了壳牌HM高模量改性沥青,用量超过22000吨。在高温多雨、重载交通负荷以及山区陡坡、纵坡长的地形条件下,高模量沥青能够实现抗车辙能力的提升。此外,其本身成熟的质量技术指标体系和检测手段,也让业主及施工单位更易于把控沥青施工质量和进行施工管理。
在部分易积水路段,潮惠高速尝试应用了壳牌高粘沥青的排水路面解决方案。从建成至今,从未出现排水路面堵塞的问题,增强了路面排水效果和抗滑能力,降低雨天交通事故率,为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此外,壳牌粘层油改性乳化沥青也在潮惠高速广泛应用,具有出色的层间粘接力及施工操作和易性,为有效预防层间推移等病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总计用量达4000吨左右。
除了潮惠高速以外,壳牌沥青已经为中国超过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近30座机场的跑道,以及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长安街及周边道路等多个标志性项目供应了高品质沥青及沥青解决方案。
壳牌中国特种业务中国区总经理郝炜在潮惠高速项目回访时表示:“很高兴壳牌沥青能够参与到潮惠高速项目的建设中,以优质可靠的产品以及技术服务支持赢得了终端用户的信任,为这一品质工程的打造添砖加瓦。100年以来,壳牌沥青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希望充分发挥我们在沥青技术研发与创新上的优势,引领道路行业的发展。未来,壳牌沥青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共同为中国客户提供最适合的沥青产品和道路解决方案,迈向下一个百年。”
潮惠高速所建立的高速公路设计标准化体系,以及在耐久性路面打造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十分深远:不仅提升了现代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还为广东省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注入了新动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撰文:袁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