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但我要折磨你;我恨你,但别离开我
你的关系里(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是否有这样的人:
情绪化、喜怒无常、对你好的时候感觉ta像个天使,但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情绪来去迅速,你搞不清自己那句话就惹了ta,让ta歇斯底里;
擅长辩论,总是能赢,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对。比如,如果你做A,ta会质问你为什么没有做B?反之亦然;
在这段关系里,你感觉到压抑和恐惧,从渴望亲密,到只想安静的独自呆着
你感觉到被操纵、被控制甚至被欺骗?
你曾经因为从来没做过的事而被指责,对方说的很逼真,到最后你甚至都开始怀疑自己
你感觉到有屈辱感,对方用冷嘲热讽和唇边不经意的冷笑,让你感觉自己是个废柴
你心灰意冷,曾经试图离开这段关系,但是当你选择离开时对方会设法阻止你,信誓旦旦、痛改前非,充满爱意的向你告白,深刻的自我剖析(反省).....让你不由得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错误?
如果在以上回答中,你的感觉是似曾相识,那么你可能遭遇了亲密关系里的PUA,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
人格障碍实际上是一种仅次于精神分裂的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占总人群的6%。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未必遭遇的是真正的人格障碍患者,而是有类似人格特质的人。
在亲密关系里,这样的人很“作”,他们像是恶魔与天使的混合体,让对方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游荡;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是这类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大的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孩子是这个类型的人,父母也必然会感觉到心力交瘁,被无力感控制。
生活中,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这类人的性格特征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矛盾,整体而言,有偏执和情绪化的表现。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并不打算对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这种心理疾病进行讨论,但是,会参照BPD的特征,谈一谈如果在生活中遭遇与之类似人格特征的人,如何与他们相处?在亲密关系里,除了离开他们,远离伤害源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和他们相处的方法?另外,在下一篇文章里,我将谈一谈,如果自己是具有这类特征的人——比较爱“作”、喜怒无常、歇斯底里,但内心充满恐惧,又该如何完成自我成长和疗愈。
01 参考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临床诊断,谈具有此人格问题的人的表现形式
1. 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抛弃。
这样的人,会习惯性的处于安全感匮乏和被抛弃的妄想状态中,这使得他们经常“小题大做”,并习惯于对他人的正常行为做恶意解读。比如,你今天因为加班不得不取消你们俩的约会,ta就会歇斯底里的大闹一场,痛哭、情绪崩溃,并且ta的理由可能是“你这样做就是因为心里没有我”或者“你选择加班,而放弃和我早已约好的约会,说明我在你心里根本不重要”等等。
他们的行为会让人感觉莫名,有的人会用“不懂事”来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也有的人,反而会认为这样的行为,证明对方特别在意自己,所以虽然有点被折腾的难受,但内心深处却体会到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
2. 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
典型的“全有或全无”或者“非黑即白”的人际相处方式,觉得你好的时候,就是毫无瑕疵的艺术品,甚至感恩自己遇到这样完美的人,是自己的幸运,但一旦翻脸,又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对你进行攻击和嘲讽,把你形容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3.认同障碍:自体形象或自体感受持续明显不稳定。
自我认同功能仍处在混乱的阶段,要么超级自信(自大),要么超级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也随之剧烈波动。往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4.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比如抽烟、酗酒、挥霍无度、药物滥用、性滥交、行窃、飙车、暴饮暴食等等。
5.自杀姿态与自伤行为,并以此威胁他人获得关爱。
很容易暴怒,但是在暴怒之后变得脆弱的像个小孩,自怜自艾,会使用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残、自伤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绝望,并重新获得那些已经对他们丧失信心的重要他人的关爱。
6. 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
比如有阵发性的烦躁不安、易怒或者焦虑情绪,而且这种情绪来袭时非常强烈,难以自抑,可持续数小时。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情绪管理能力极弱,最容易引发的情绪反应是暴怒。
9 会出现短暂的、与压力应激有关的偏执、妄想,或者严重的解离症状。
解离的意思,就是置身事外,这样的人有的时候会出现在外人看来很奇怪的想法。
02 BPD的亲密关系:爱恨交织、相爱相杀
通过以上对BPD人格障碍的人格特征解释,我们也许会感觉到很熟悉,因为自己身边可能就有类似特质的人,只是程度上有一些区别。
这类人格特征的人,会有一种典型的、不健康的人际关系模式:不断寻求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关系中自我暴露过快过深、以及在人际关系中不断经历“理想化他人—贬低他人”的循环——在本质上,这是对他人认知上的分裂型防御,因为BPD很难把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都是在两者之间不断摇摆的。
换言之,他们的思维模型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型,这一点他们自己很难觉察。
当对方可以满足边缘型人格的需求的时候,BPD就会理想化对方,把对方感知为理想的、可以满足我需求的。当对方没有满足BPD情感需求的时候,BPD就会贬斥他人,将他人感知为冷漠无情的,或者贬斥自己,将自己感知为不值得被爱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某些人相处的时候总感觉不舒服、被操控的原因。即使一个人自己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也很容易在这样的关系里不断受对方态度的影响,当一个人总被忽冷忽热的对待时,ta自己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变得“分裂”起来,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有价值的(好的),还是无价值的(坏的)。
这些年大热的词汇“情感勒索”,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这类人的特质。
03 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的其中一方是这类型人格,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安全感损害
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这类型的人,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抚养环境下,性质和结果将会变得更加恶劣。因为如果是亲密关系,作为另一方的成年人,还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而作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孩子,ta的自我认同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靠父母的态度实现的,如果父母自身在自我认同上都有问题,情绪化严重,那么孩子就会处于时刻的紧张和惊吓防御状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多疑、自卑怯懦等特征。
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的隔壁邻居。邻居家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男孩,长得很漂亮,但看上去不算太聪明,他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类似BPD人格特征的人,我在他家玩的时候,亲眼目睹他妈妈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疯狂的暴打他,完全不顾忌我也在旁边,但是打完之后(情绪宣泄后),她又若无其事的把十来岁的儿子抱起来,像对待婴儿一样抱在怀里又亲又啃,好像母爱泛滥的要溢出来一样。
这一幕给少年的我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我在一旁呆若木鸡,现在几十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仍然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
她的儿子,也就是我的那位邻居,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后来勉强上了个技校,靠着关系在某事业单位当了一名司机。
我小时候一直认为这个男孩是因为笨或者贪玩才学习成绩不好,后来学了心理再回头去看,才明白并非如此。实际上,父母一惊一乍、喜怒无常、情绪管理能力弱,是最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的行为,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ta就必然要在潜意识里分出一大部分精力去时刻防御来自外界的危险,无形当中,就像随身携带着一个雷达,不断扫描来自外部的危险信号,比如来自他人不友善的目光、别人的特别关注等等,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ta的夸张的负性解读(比如别人并无恶意,但是ta会解读为对ta有敌意),这样ta的注意力就必然很难集中,自然学习成绩也就不会好。
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有的家长并没有打骂孩子的行为,但却时刻瞪着“警察眼”挑剔孩子的错处、随时发现孩子哪里做的还不够好等等,均属此列。
基本上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背后,都有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父母。
04 BPD的行为特点
第一,随时让你处于必败的局面。
BPD类型的人基本上就是传说中的“常有理”,他们非常擅长辩论,而且辩论的“有理有力”,值得说明的是,在BPD人群中,女性患者高于男性。如果在亲密关系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性BPD在一起生活,那么这个男人会感觉到非常压抑。因为他会发现,自己怎么说都不对。
前面有一个例子,一个男人因为加班推掉了和女人晚上的约会,女人可能会雷霆震怒,怒斥男人“根本不爱自己”,但反过来,如果这个男人推掉了加班,但是仍需要有时看一下手机,回复一下同事的消息,那么女人同样会暴怒,因为“你注意力不集中,说明你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不爱我”,所以,对于这位男人,他想要拿捏好和这个女人相处的“度”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爱“作”的女性就是如此。“作”是行为,但本质上是她们内心的恐惧。这也就是下一条。
第二,ta有被抛弃恐惧,但同时也有被吞噬恐惧。
这是很矛盾的两种逻辑,但却在同一个人身上“完美的”无缝对接了。被抛弃恐惧会使她们非常渴望和亲密关系里的人毫无边界、融为一体,她对来自亲密关系的关注、爱护极其渴望,会想尽一切办法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边界,完全和对方融为一体。
但同时,如果真的如其所愿,两个人融为一体,毫无隐私和秘密,ta马上就会产生另一种恐惧,即被吞噬的焦虑。Ta很担心自己丧失自我、变成他人的附属品。
所以,对于这类人,远了不行,近了同样不行。
第三,ta会时刻考验你对ta的爱。
Ta会无形中给你下很多“套”,你一不小心就会掉进ta的陷阱,证明你不够爱ta。
比如,她装作大公无私的让你评价她和某位女同事,你客观的评价完,她一定会得出“你不爱我,你在觊觎她”的结论,即使你把女同事贬损的一无是处,ta也会仍然狐疑的认定“你只是滑头,根本没说实话”。
再比如,她可能会提出很多假设性问题,当你信马由缰的回答时,总会被她抓住把柄,证明你不爱她。
在这类人心目中,希望你能是ta肚子里的蛔虫,对ta的分寸掌握的不差分毫。
第四,虽然他们已经成年,但思维方式却仍然幼稚。
他们不能够遵照客观事实就事论事,而是习惯于深陷情绪的旋涡,甚至有时候会把自己臆想出来的内容当成事实,先是开玩笑,但越说越真,比珍珠还真,进而开始由一场玩笑引发的地震。
所以,和这类型的人打交道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长期和这类人一起生活,会感觉到抑郁、压抑、自我怀疑、疲惫、无价值感、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负面影响。
05 和这类人相处的原则
既然这类人是如此讨厌,那我们是不是只有离开一个选择了?并非如此。除了断裂关系,实际上我们还有更好的方式。其中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树立边界,不仅是亲密关系,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不过这对孩子来说未免太困难)。
所谓的树立边界,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拒绝陪对方玩投射认同的游戏。
没有任何人能真正伤害你,除非你自己允许。事实上,操控也好、勒索也罢,前提都是你接受。其实这就是一个投射与投射认同的游戏。
BPD先将自己的“坏我”投射出去,用指着和攻击的方式指责你多么坏,这时候,如果你接受了ta发射出来的投射,因为ta的攻击变得愤怒、受伤、沮丧,那么也即相当于你接受了这个投射认同的游戏。
树立边界的做法是,你发射出来的东西是你自己的,你说我一无是处,这是你的看法,我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也不会因为你的认为而伤心或愤怒——你只是在表达你自己,仅此而已。
第二,分清责任,不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能和这类人长期相处的人,多半有“圣母情节”,即很容易被对方需要自己的假象迷惑,认为自己虽然痛苦,但却是被对方强烈需要的,这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这个游戏就在你来我往中进行了下去。
你需要明确知道,每个人都需要且只能自我负责,你需要明确:对方这样,不是你导致的(多数是来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发展的状态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同时,我也没有能力治愈ta(因为治愈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以及ta自己个人强烈的自我改变的意愿)。
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明确了自己的边界,也就停止了继续玩这个游戏的可能。
第三,学会化解对方情绪和指责的沟通方式
沟通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和实践。作为亲密关系里的另一半,你需要学习自我表达技术,共情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初衷,同时坚定的驳回对方的行为勒索。
这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但是不管身边的人是否是BPD人格,学习和掌握真实表达技术,不卑不亢的自由表达,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修炼。
写在最后
生活中有这类特征的人并不在少数,与他们相处是一门学问,如果自我不足够强大,就可能遍体鳞伤,所以熟悉他们的行为方式,找到更好的相处模式,捍卫自我边界是必须的修炼。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举报/反馈

有梦想的唐糖

59.4万获赞 1.7万粉丝
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心理咨询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