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有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很自信,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一味觉得自己是对的,无法听进去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秀,热爱指点江山,好为人师,并且相信阴谋论,凡是做成的事,都是因为自己能力强;凡是失败的事情都是因为运气差,或者是别人使坏。
一个愚蠢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愚蠢,因为他愚蠢到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同理,缺乏幽默感的人并不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情商低的人也不会知道自己情商低。无知的人、愚蠢的人、缺乏幽默感的人或者情商低的人,不仅意识不到自己的欠缺,还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正如达尔文说,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01达克效应

有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由于他没戴任何面具,警察在调出监控之后,没过多久就找到了他,将其成功抓捕。他在被抓时一脸狐疑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警察说:“监控录像带上有你的犯案过程,你的脸清晰可见”。他不相信。当警察放给他看时,他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抹了柠檬汁啊!你怎么看得见我?”警察都被他气乐了。这真是犯罪史上最笨的贼之一,居然认为柠檬汁可以让人隐形。
后来根据负责本案的警官调查,案犯在看电视得知柠檬汁在纸上写字之后可以隐形,加热后可以慢慢让字显示出来,于是他想,把柠檬汁抹在脸上,只要离热的地方远一点,一样可以达到让摄像头拍不到的“隐形效果”。
这个笨贼成功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unning)的注意,他和他的学生用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
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杜宁和贾斯汀·克鲁格。他们于1999年12月合作完成了一篇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杜宁和克鲁格耐心地阐述了“越差越牛B,越强越谦虚”的道理。
杜宁和克鲁格做了一系列的调查。他们让被试给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逻辑推理、情商、对艾滋病的了解等题目。结果发现,那些能力在10分到15分的人,给自己打的分往往是55分到60分,而那些原本对这些领域非常了解的人和那些对这些领域完全不了解的人,即能力在10分到15分的人打分差不多,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的人很谦虚,而那些完全不懂的人自我评价过高,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情况。
杜宁认为,这不仅仅因为被试天生乐观,而且因为他们缺乏判断自己实际情况的能力。后来,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又称为达克效应。对于某些事不太懂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不懂,他们并非不愿意面对,而是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其实,杜宁、克鲁格的研究在生活中已经有证实。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指的都是杜宁-克鲁格效应。达尔文说:“自信更经常来自无知而不见得是来自有知。”罗素也曾说过:“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情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他们阐述的是和杜宁-克鲁格效应一样的道理。
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什么都不怕,其实说来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主要体现在高估自身能力、低估他人水平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别人有所成就的时候,心里会暗暗不屑,认为“换做是我,也能达到同等甚至更高的成就”。
但实际上等自己真正去尝试了,才发觉自己忽略了他人的专业水平,忽略了他人依靠专业水平一步一步踩出的深度岂是我等菜鸟能够达到的。
这种“高估自己”“过度自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和这个效应类似,还有一个瓦伯格湖效应。瓦伯格湖的名字来自一部广播小说中的小镇——瓦伯格湖镇。在那个小镇里,所有女人都很强壮,所有男人都很好看,所有孩子都是中等水平以上。因此,人们用瓦伯格湖效应来形容人们看不清真实的自己、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在所有交通事故中,没有肇事司机承认自己是“马路杀手”,相反,每个司机都认为自己开车技术不错。也许,这些车技不错的司机上车后都会乖乖系好安全带,不会在行驶途中涂指甲油,也不会一边开车一边看DVD,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行车时打一个电话,或者将视线局限在前车保险杠的位置,或者将手放在方向盘8点方向,这些细节上的错误和醉酒驾车没什么区别。奇怪的是,有的司机即使被指出了错误,依然认定“我的驾驶技术真的不错”。这也是瓦伯格湖效应的顽固之处。
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竞选官员、竞选参议员、竞选总统的人往往不是科学家,而是巧舌如簧的律师。科学家说话比较客观,留有余地,因此,他们不能向民众保证“一定让每个人享受到平等的医疗”“一定解决金融风暴后的失业问题”;相比之下,那些从来没有自我怀疑,认知不到自己错误的职业政客则显得信心满满,自信爆棚。古斯塔夫·勒庞曾说:“往往是极端性人格障碍的人才能成为领导。”

02认识你自己

莎士比亚说:愚者自以为是,智者心有自知。聪明人会认识到,每个人,包括自己在内,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他们明白,即使自己很有学问、很有头脑,依然有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有自己想不到的情况。因此,他们在做决定时,会聆听别人的想法,用开放的思维看待世界和自己。
作为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承认自己无知的人。他拜访过雅典的诗人、政客、贵族,结果发现,这些人和自己一样无知。可悲的是,那些人没有苏格拉底的自知之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
人们常说“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在团队合作中,这句话尤其令人有所感悟。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喜欢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猪一般的队友身上。可是,为什么你就是神,队友就是猪呢?实际上,这也受到杜宁-克鲁格效应的影响。有的人以为自己头脑聪明,反应又快,掌握了全部信息和工作流程,其实是高估了自己。实际情况是,可能自认为是“神”的家伙和“猪一样的队友”的区别不大。

03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达克效应呢?

建议从以下四点出发。
1、保持开放心态,承认自己的无知
要避免“达克效应”,首先必须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识,承认自己无知或能力低下。不先入为主地封闭各路信息来源,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其次是增加知识容量,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
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比喻那样,人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随着知识的增长,圆圈越来越大,接触到的外界就越广阔,就会越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这时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
2、尝试多看到他人的优点。
有时候出于自然界竞争的本能,我们更倾向于希望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但这样长期形成的思维和眼界,就会把我们带入一种隧道视野。无法正视他人,也无法正视自己。也就缺乏继续努力提升的源动力,陷入井底之蛙的状态。
通过理解达克效应,避免达克效应,让自己有更大的格局观,这样才会不断成长。愈谦卑,你收获他人的尊重才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知识的道路上长足进步。
3.减慢决策的速度
除非你是世界级的专家,快速决策通常会做出有偏见不理性的决定。
4.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你不了解的知识
如果你暂时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或者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完全,不要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要正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特别是当你知道的只是一点点却认为自己已经全部了解的情况,很容易发生错误。
不过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当你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对自己的了解也会越清晰。
是否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对自己的能力预测不准,其实某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根本就不如那些低调、谦逊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宽广,并不像那些人的眼光一样狭隘,那么问问大家,你对自己的能力认知度有多准确?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警惕自己的盲目自信,不断地学习才能消除更多的无知。请记住罗素的话:“在现代世界里,愚蠢的人总是自信满满,而聪明的人却充满疑问”。
举报/反馈

老张教育新思享

80.1万获赞 12.2万粉丝
20多年教学经历,主参编数学类的60余部
中小学教师,皖蒙城县双涧中学,教育领域爱好者,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