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五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的崖壁上。隋时因其正对宫城之端门和郭城之定鼎门而始称“龙门”。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开凿以来,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诸朝,开凿达400余年,是中国早期后段和中期石窟艺术的典范。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石雕佛塔约80座。是北魏、唐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龙门石窟唐代开凿的代表洞窟为奉先寺。奉先寺,即奉祀祖先的意思,它是唐高宗为唐太宗追福所营造的,规模之大超过了龙门石窟中的其他洞窟。在宋代时,为了保护窟内的佛像,曾加盖了九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所以奉先寺称“九间房”。奉先寺大龛是唐朝皇室亲自经营的国家工程,咸享三年武则天为此捐出“脂粉钱两万贯”。
大龛南北宽近40米,坐西朝东,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尊大像,主尊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若新月清秀,双眸似秋水澄澈,俯视人间,目光慈祥而睿智;嘴角上翘,微含笑意,是宗教理念与人间审美的完美结合。
其两侧饱经沧桑的迦叶、温驯稚拙的阿难、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威严的天王、瞪目怒吼的力士,无不个性鲜明,形神兼备,与主佛卢舍那一道构成了一座瑰丽的人物艺术画廊。
奉先寺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通过其他雕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和地鬼的衬托,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教化作用,根据其内在的特征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既遵循传统,又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人神交融,美丑、善恶对比强烈,是7世纪石窟造型艺术最完美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唐朝这一时代艺术的象征。(周卫华)
举报/反馈

中国科技新闻网

2.4万获赞 2.6万粉丝
中国科技新闻网官方账号。
中国科技新闻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