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正式召开。233名著名专家学者当选为四个学部的学部委员,四个学部分别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其主任分别由吴有训、竺可桢、严济慈、郭沫若担任。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共有61人,名单如下:
向达、吴晗、吕振羽、李亚农、侯外庐,范文澜、郭沫若、陈伯达、陈垣、陈寅恪、陈翰笙、汤用彤、刘大年、翦伯赞、李俨、张稼夫、包尔汉、尹达、夏鼐、郑振铎、于光远、艾思奇、李达、杜国痒、金岳霖、胡乔木、胡绳、张如心、冯友兰、冯定、杨献珍、潘梓年、丁声树、王力、吴玉章、吕淑湘、季羡林、马叙伦、陈望道、杨树达、黎锦熙、罗常培、魏建功、千家驹、王亚南、王学文、沈志远、狄超白、马寅初、许涤新、郭大力、黄松龄、钱俊瑞、骆耕漠、薛暮桥、何其芳、周扬、茅盾、冯至、邓拓、陶孟和
1957年,社科部委员又增选嵇文甫、吕澈、陆志韦三人,共计64人。
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的学术成就,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内心炼狱和人格变化,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继学者。他们身上,反映出自五四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映照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如中科院首任院长大才子郭沫若,他早在20年代就用现代文写下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他的《甲申三百年祭》,当年在延安曾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全文转发;他在文学、历史及考古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
又如金岳霖,被誉为中国哲学第一人,他终身未娶,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痴情叹喟不已;据说1964年金岳霖在北京饭店请客,客人们落座后皆“不知道”为甚请客,“不懂”金先生此举何为?少顷,金岳霖站起身郑重向大家宣布:“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那时林徽因已经过世多年,座上客听罢无不为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不泯挚情而动容。
金岳霖
又如厦门大学已故校长,《资本论》翻译,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他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十年磨一剑,和他人一起翻译出版了三大卷的《资本论》,给当时的中国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他率先提出“应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为建立“中国经济学”,他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在经济研究方法论上作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王亚南
这64个响当当的名字,绝大部分都在中国文化发展和学术地位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其实与当时的遴选标准是分不开的。当时确定了学部委员的三个标准 :(1)学术成就;(2)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3)忠于人民事业。很显然,强调的是学术成就,把学术放在第一位。这与五十年代末至整个六、七十年代强调思想领先政治挂帅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在上报遴选标准时,中宣部又添加了“四应三不应”,这里不详叙述。
如果我们稍加研究,不难发现,这64名学部委员,集中在历史、哲学、语言、经济、文学五个学科方面,作为社会学科非常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学却并无一人,这是由于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和一边倒的倒向苏联造成的,国际著名的法学家,为中华民族带来莫大荣誉的倪征燠和梅汝璈均榜上无名,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社会科学作为和政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自然也更深,在日后的心理作用和性格命运上,他们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烙上深深的烙印。后继者的我们,知道他们的成就,了解这段历史,对于当今,会大有裨益。
编辑: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