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寄洲,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曾导演多部优秀获奖影片,主要代表作品:《五更寒》《英雄虎胆》《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哥俩好》《二泉映月》《再生之地》等。1991年,获得国务院特殊贡献奖金奖。2005年,被评为“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2012年,获得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杰出贡献导演。2018年,严寄洲在北京逝世。
少年电影梦
1917 年,严寄洲出生于江苏常熟。在他年幼的时候,中国电影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当时上海几乎是全国唯一的电影制造基地。距离上海不远的常熟由于风光秀丽,成为了各大电影公司常备的外景地。
严寄洲多年后仍对自己第一次看到电影剧组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一大群人拿着各式各样我不认识的机器在那里拍摄,让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的我充满了好奇。”严寄洲曾回忆道,“我当时就想,他们拍出来的东西,得多神奇啊!”
几年后,严寄洲看电影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1935年,他跟随父母来到上海。为了能多看几次两毛钱一场的廉价电影,严寄洲除了饭钱和房费,几乎全无花销。这时抗日烽火已燃遍神州大地,严寄洲在上海参加了“国民救亡团”。
1938 年,严寄洲辗转抵达延安,参加“抗大”学习,同时入党。同年12月,他参加了“抗大”第七大队宣传队,从此与戏剧结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被安排到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担任戏剧教员。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只有袁牧之、吴印咸等人组成的“延安电影团”能够利用极其有限的胶片拍摄一些纪录片。
为了尽可能多地创作服务群众的艺术作品,严寄洲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成本更低的戏剧上,他创作的话剧《甄家庄战斗》 《两兄弟》《九股山的英雄》、歌剧《女英雄刘胡兰》等,都成为了革命老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1953年严寄洲转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55年严寄洲自编自导,拍摄完成了 30多分钟的短故事片,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脚印》。自此严寄洲走上电影创作道路,并且就此与他相伴一辈子。
《脚印》剧照
经典之作《经典春风斗古城》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根据李英儒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拍摄,严寄洲曾回顾这部小说:“这部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的畅销书,出书前先在《北京晚报》连载。王府井拉洋车的师傅生意也不做了,就守着报摊等着报纸来,先睹为快。小饭馆里,街头上,走到哪儿都听见人们在议论这部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情节惊险曲折,语言是河北地方语言,真是太好看了!出书后我马上买书,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决定把它拍成电影。”
筹备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首先着手打造剧本。严寄洲偕李英儒等专程来到故事的发生地保定,当年李英儒就在此做地下工作。他领着走访了自己亲身经历并写入小说的各个地点,如曾藏身的医院、经常出入的街道等,让严寄洲等人有了深入体验和感性认识,随之在回忆与激情之中进入再创作。
《野火春风斗古城》海报
要将一部长达 34 万字的长篇小说,压缩改编成一部仅有 3 万多字的电影剧本并非易事,经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从小说盘根错节的复杂情节中,抽出一条贯穿全局的红线,即为了有力配合根据地作战,杨晓冬和金环、银环等地下党员,展开了一场争取和瓦解伪治安军,特别是争取伪团长关敬陶率部起义的工作。
以这条行动线为依据,串起小说中与此相关的主要人物与情节,按照电影艺术要求进行必要改动和加工。原著的精华部分不仅得以保留,而且予以最精彩、最鲜明、最有力,并且最合乎银幕造型、表演的再现。
1962 年,该片摄制组正式成立,演员阵容颇为强大。男主角杨晓冬由形象英俊、潇洒,表演自然、真挚的王心刚饰演,其成功扮演过《海鹰》中朝气蓬勃、智勇双全的快艇艇长张敏;而饰演金环和银环的人选,戏份较重,尤其是姐妹俩容貌虽相似、性格却有异,严寄洲最终敲定了王晓棠,她曾在其导演的《英雄虎胆》《一日千里》《海鹰》中出任主角,艺术功底深厚,演戏有激情,且聪明机灵,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富于创造性。
《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照
影片于 1963 年上映,引起巨大轰动,广大观众争相观看,评论界一片赞誉之声。王晓棠一人成功饰演两角,性格对比强烈、感情变化分明,尤为受到各方面关注和好评。
一生求索
自1955年严寄洲踏出他电影创作的第一只"脚印"到1990年收官之作《猎豹出击》,他从影数十年共执导电影作品25部。他的电影作品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比如《野火春风斗古城》;或表现社会主义时期的现实生活,比如《哥俩好》。他尝试不同题材和类型样式的电影,既有正剧片,也有惊险片,还包括喜剧片。
影片《英雄虎胆》海报
影片《再生之地》海报
改革开放以来,他又拍出了《万水千山》(上下集)《二泉映月》《破雾》《琵琶魂》《再生之地》《陈赓蒙难》《死亡集中营》等深受观众欢迎的电影。
其中,《二泉映月》是一部以严寄洲家乡江南水乡为背景的影片。严寄洲从1935年离开故乡江苏后,没有再回去过,但他却时常思念着故乡。1979年,他选中了鄂允文、刘保殿、荣磊编剧的《二泉映月》这个本子,担任导演。这是一部反映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坎坷一生、悲欢离合的影片。
影片《二泉映月》海报
从题材和当时的情况来说,算不上什么重大题材。所以,有些好心的朋友劝他:“你现在应该去拍一两部重大题材的史诗式影片,不该去拍这种无足轻重的小玩意儿。”他却认为:题材的大小不能和作品的份量等同起来,不一定只有拍重大题材才能身价百倍,而轻巧的小题材并不是雕虫小技,也可以成为很好的艺术珍品。终于,他把《二泉映月》拍得有意境,像诗、像画、像梦,像一杯清淡而芬芳的清茶。
他在自己写的《求索篇》中写道:“一生劳碌,一生求索”。“一生求索”贯穿于严寄洲电影历程,他从戏剧走向电影,成长于革命年代,是新中国具有自觉创新意识的电影艺术家。严寄洲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兢兢业业,是实至名归的高产与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导演。
参考文献
[1] 朱安平.《野火春风斗古城》前赴后继[J].党史博采(纪实),2017(04):58-61.
[2] 李彦洁. “一生求索”—严寄洲导演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镇.严寄洲年谱[J].当代电影,2013年
[4] 本报记者李博. 严寄洲:“不赔钱”导演的电影经[N]. 中国艺术报,2012年
[5] 贾海红.严寄洲:润物无声胜有声[J].人民教育,2005年
[6] 甘耀稷.严寄洲的影坛辉煌[J].炎黄春秋,2000年
[7] 李炎.一生求索——记著名影剧编导严寄洲[J].新文化史料,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