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日,继续加油呀!
今年,陕西有27万余名考生,设立了107个考区、266个考点、9332个考场。
在西安,各类执勤点,为考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交警、运政、城管、市政抢险等人员,均在校门口值守巡逻,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考场,疏导车辆、维持秩序;社区服务站里,放着橡皮、尺子、签字笔及各种日常用药、医药箱、口罩等,更有整整齐齐的便携餐盒,里面是清凉的绿豆汤;出台《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医疗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十项疫情防控措施确保高考顺利进行......
今年,也是一座城市与自己的特殊“高考”。
全城出动,迎考!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考推迟了一个月进行,是疫情发生以来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与往年相比,考生们也多了防疫这项“备考任务”。从6月30日起,这场全城“大考”就已经启动:全省266个考点同时举行高考组考防疫工作暨外语听力考试模拟演练,就考生入场体温检测、体温异常情况处置、备用隔离考场使用、应对高温极端天气、外语听力考试设备测试等环节进行演练。
而在昨天首场的正式迎考中,坊叔也是见到了这场特殊考试的各种硬核操作。
在育才中学考点外,带队老师和同学们一一拥抱,加油打气;很多家长,并没有在考试开始后离开考场,顶着毒辣的烈日,守在校外。
对面一位穿着红色旗袍的妈妈引人注目,46岁的周晓霞说,“这是孩子面对的第一件人生大事,我送娃步入第一个真正的人生考场,希望用中国妈妈的传统服饰,中国人最喜庆的颜色,给孩子加油,也祝考生们都能顺利。”
在雁塔区的一个考点外,堆满了矿泉水,几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守候在摊点上,他们并不售卖,“我们是雁塔城管,这些水,都是给考生们准备的!今天太热了,孩子们一会出来,可以随便喝。”
不远处,搭建着红棚子,放着医药箱、口罩,这是雁塔区市场监管局,给自己加的一项“特殊”工作,“都是给考生的,希望他们都考得自己满意。”
在很多考点外,甚至还等候着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考试有什么电力上的问题,我们就马上去解决。”坊叔还看到,很多考点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83中考点外,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给等候考生的家长们发放着矿泉水,“高考是大事,我们能为此做点啥,也很高兴。”
这场延后一个月的高考,牵动着全城的心。
城市治理的一次“高考”
高考,是莘莘学子的“成人礼”,而今年的高考,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加试题”。
在高考前,西安就出台了《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医疗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十项疫情防控措施确保高考顺利进行。西安市采取多轮消杀测温、设置备用隔离考场、重点防疫防暑等多项措施,全力保障高考顺利进行。
根据要求,所有参与组考、监考环节的工作人员和考生,都提前14天进行了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并进行了核酸检测。在每个考点入口处,都设有体温检测点,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所有考生、考试工作人员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同时,还设置了凉棚和体温异常者复检室,对于考点入口体温检测≥37.3℃人员,让其适当休息后,将使用其他设备或其他方式再次测量,如果仍不合格,须综合研判评估是否具备在普通考场参加考试的条件,凡不具此条件的,将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
除了严密的防疫措施,各后勤保障也考验着各辖区的临动能力。在昨天的第一场考试开始前,一位粗心的考生就闹出操心事儿。8时35分许,正在渭滨路十字执勤的交警未央大队民警,发现一名考生急匆匆往高考考场赶,因快到开考时间,民警驾驶铁骑带上考生,仅用时3分钟就将该考生顺利送达西安高级中学考点。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守在考点外,车该停在哪里?会不会影响正常交通?在陕师大附中考点,坊叔注意到了这一幕:临时停车的牌子被摆放了出来,以方便家长接送考生,部分车辆在考点以南沿慈恩西路西侧路边整整齐齐停放着,“临时停车点只在考试期间开放,考试结束后便会撤销。”
而在西安地铁站点,考生们在经过扫码、测温、安检后,优先通过“高考专用绿色通道”,享受免费搭乘地铁服务。西安公交各单位重点加强7:00—9:00、11:30—12:30、13:30—15:00三个时段的运力配置,加密班次,缩短发车间隔,确保考生按时到达考场。同时,设立10个应急处置值班点,配备10辆值班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为急需帮助的考生提供特需服务。
一场27万学子的大考,牵涉到城市管理部门的方方面面。“安全”且“顺利”的四个字背后,是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的大测验、综合治理能力的“加试题”。
知识经济的一次共情 城市的未来路径
社会的殷切期盼、父母寄托的希望,赋予高考更多的意义,它不仅检验着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更侧记着城市文化、教育氛围的维度。一次细心、顺利、周到的大考组织,是城市学风、民风的缩影。
自放开户籍政策以来,各大城市掀起抢人大战,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近几年的人才招揽,给陕西省各市,尤其是西安这座省会城市注入了强劲的发展能量,更积攒了“礼贤下士”的好口碑。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是去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对学子们吟诵的一首诗,寄托着总理的殷殷期盼,更是西部地区培养人才却渴求人才的肺腑之言。
当下,对人才的吸引、渴求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语境下更加凸显。这几年来,我们欣慰看到很多城市都在通过人才住房、基础设施改善、机制解绑的方式,为人才的能量发挥打造硬件条件。
但城市的底蕴,并非仅仅指向高楼大厦,对人才的尊重,也并非一套硬件条件的满足。对知识的尊重,对学子的看重,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悦纳,才是尊师重教、崇尚知识经济的情感共鸣器。
在昨天的实探里,坊叔看到在西安市育才中学考点外,志愿者服务点为考生和家长准备了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消暑降温用品。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还有很多,浓缩着一座城的风气。
当“学风”的体现不再止于一个学校的管理技术、一群学生的成绩单和一个教育部门的政绩,而是全社会发自心底的尊尚,那么,坊叔觉得,“知识经济”的话题,也就没有那么空洞了。
作者六 六 来源:208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