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2020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一艘051型“珠海”号驱逐舰退役。051型“珠海”号驱逐舰曾于1997年2月20日至5月28日,和“哈尔滨”号驱逐舰等舰组成编队访问美国、智利、秘鲁、墨西哥,完成了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以来的首次横跨太平洋航行。
在这场旅程中,潘镜芙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研究员,凭借在驱逐舰研制和舰载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新技术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潘镜芙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潘镜芙
半路出家,紧跟世界先进水平使用“交流电”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在浙江湖州。为了躲避日军,潘镜芙一家乘着小船逃往上海。“船”对于年幼的潘镜芙来说就意味着“生存”。
和家人逃到黄浦江时适逢夜晚,江上遍布着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船只。看着江上闪烁的灯光,潘镜芙的脑海中不禁冒出一个想法,中国未来如果能造出自己的军舰,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这一瞬间的想法便成了潘镜芙“铸舰梦”的起点。
1941年潘镜芙小学毕业
1942年,潘镜芙随家人定居苏州,在苏州高级中学就读。1948年,他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大学毕业后,潘镜芙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从事电器设计。
1952年,潘镜芙浙江大学毕业照
1955年初,潘镜芙奉调到船舶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参加舰艇设计工作,童年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因为是半路出家,潘镜芙为了能够尽快加深对舰船的认识,主动申请到造船厂一线工作。他总是一日三餐简单对付,挤出时间来学习。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制65型火炮护卫舰,潘镜芙主持电气部分设计。当时,国内所有舰船上使用的都是直流电,岸上使用的则是交流电。军舰一靠码头就要接岸电,需要使用专门设备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才能照明,一旦接错,电气设备就会烧毁,带来很大的麻烦。
1965年潘镜芙参军时留影
对此,潘镜芙提出将舰船上的直流电改为交流电。他了解到,国外从五六十年代以后,舰船都逐步地转向交流制了。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样做把握太小,还是使用老方法更保险。潘镜芙顶住了压力,坚持使用交流电。
事实证明潘镜芙是正确的,交流电稳定可靠、价格便宜,进岸电也方便。后来,该型护卫舰成为我国第一艘从直流制改成交流制的舰船,此后国内的所有水面船舶和舰艇都开始使用交流制。
遵循“系统理念”,打造远洋作战水面舰艇
1953年,我国与苏联签订协议,购买了4艘07型驱逐舰,作为海军成立之初的顶梁柱。然而,驱逐舰作为守卫海域安全的重要舰种之一,如何能够全部依靠外国的装备?于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军委批准了我国自行研制驱逐舰的方案。
1966年,潘镜芙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在此之前,我国建造的水面舰艇都是单个武器装备装舰,以火炮为例,没有指挥仪和炮瞄雷达,没有形成系统,战斗能力很差。
给舰船加装导弹,意味着船体拉长,排水量增大。如何既能保持它的航速,又能保证作战能力呢?他们在苏联的图纸上也没有可以借鉴的设计经验。
一筹莫展之际,钱学森的一番话启发了潘镜芙。钱学森直言,“军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种“系统理念”启发了潘镜芙。
他依靠“系统理念”,首次在051型驱逐舰上安装舰上导弹,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从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大大提高命中率,拉开了中国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
潘镜芙与051驱逐舰舰长
在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之后,1971年底,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051型首制舰“济南号”交船完工。为了让自己心中有底,潘静芙又跟着这艘舰进行了两年的扩大试验。
为了提高导弹驱逐舰的航行适应能力,他坚持登舰指挥,率领设计人员长期颠簸在惊涛骇浪的深处。
海上风浪潮湿,导致潘镜芙的腰椎间盘突出犯了,但他仍然坚持忍着剧痛上军舰,疼的厉害时,就让同事搀扶着继续指挥舰艇的操作。
为了进行雷达系统试验,潘镜芙身先士卒,不顾强大的电磁辐射,坚持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随后,潘镜芙作为总设计师,继续率领团队攻克了远洋航行中油水补给等难题,为我国海军编队成功设计了一艘指挥舰——051Z 型“合肥号”导弹驱逐舰。
1973年,051型驱逐舰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实现了我国海军导弹驱逐舰“零”的突破,我国驱逐舰从此进入“导弹时代”。
1980年初,我国进行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试验,由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在编队指挥舰“合肥号”的率领下胜利完成护航任务,结束了我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的历史。
“两步走”加“两条腿走路”,铸造就新型驱逐舰走向深海
1983年,根据现有导弹驱逐舰在执行任务时暴露的问题,国防科工委决定设计和建造第二代导弹驱逐舰。潘镜芙对此提出第二代驱逐舰应将舰上武器、电子系统设备联网成作战系统,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
此项工作技术复杂难度大,他提出了“两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改进现有已服役的第一代舰艇,研制出改进型驱逐舰;第二步,加紧设计建造新型驱逐舰,同时形成全武器作战系统。
这一思路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潘镜芙受命担任这两型驱逐舰的总设计师。
1984年4月1日,052工程正式启动。1990年,两艘“旅大级”改进型驱逐舰相继完成,同时我国新型驱逐舰也在紧锣密鼓地设计建造中。
动力装置是导弹驱逐舰的“心脏”,051型驱逐舰采用的是当时最成熟的动力技术,虽然蒸汽动力大,但是每一次出航都要生锅炉,不仅耗时,也影响军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升级提供动力的“心脏”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潘镜芙大胆地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尽可能采用国内现有先进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系统和技术,并设立国内技术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实施国产化工作。
建议一出,立即遭到了大量的质疑和反对。潘镜芙顶住压力,反复强调,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一可使新型驱逐舰整体站在较高技术起点上,加快国产驱逐舰的发展速度;二可以通过确定国内的技术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来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他的提议得到了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的认同。刘华清认为:“中国总体设计水平还很低,花点学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比关起门来一步一步摸索要快得多。”他们引进了国外的柴燃联合动力装置,让驱逐舰有了强有力的“心脏”。目前052后续舰已批量建造,使用的国产化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工作稳定可靠。
潘镜芙在052总师办的工作照
“心脏”问题解决后,另一个棘手的难题又出现在了潘镜芙的眼前。052 型导弹驱逐舰上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装舰后的第一次调试,军舰在雷达和卫星通信方面便出现了互相干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潘镜芙先后赶赴上海、南京、石家庄等地,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观察试验结果。他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在数百条可疑原因中,他们发现了新的干扰源,攻克了电磁干扰这一世界难题。
吸取了051舰扩大试验的教训,潘镜芙提出所有设备通过陆上实验再装舰,从此陆上联调试验成为了我国军舰建造中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这一方法加快了舰艇的建造速度而且保证了质量,使得海上试验周期大幅缩短。
潘镜芙(右三)在112舰与汤华宁薇等
1994年和1996年,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中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112号哈尔滨舰和113号青岛舰相继完工并交付海军使用。
1995年,哈尔滨舰先后访问朝鲜、俄罗斯;1997年又作为中国海军编队主要军舰访问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实现了中国军舰首次环太平洋航行。2002年,青岛舰远航4个多月,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实现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1995年潘镜芙在锦西112舰的作战指挥室
052型导弹驱逐舰在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仅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深深影响着导弹驱逐舰后续型号的改进。
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案,在潘镜芙和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三代导弹驱逐舰全都实现“心脏”国产化。
潘镜芙(右二)在052总师办
潘镜芙还为我国航空母舰的建造做出了推动工作。2002年12月16,潘镜芙以舰船专家身份向中央领导作了专题建言,将“瓦良格号”改装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建言为“辽宁舰”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学又要高
90年代后,已过70岁的潘镜芙逐渐从技术一线转入幕后。
从1966年潘镜芙随单位迁到南京,到1997年从武汉返回上海居住,潘镜芙与妻子女儿分居长达31年之久,每年只能回上海的家一次。
潘镜芙的女儿潘丽达在采访中曾说,从小到大,自己一直处在送别父亲、等候父亲回家的状态。
潘镜芙与家人合影
那时,潘镜芙时常随身携带一只口琴,吹得最多的是《送别》,吹出的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潘镜芙从设计一线退出后,口琴中飘出的音乐变成了《军港之夜》,那些军舰上的岁月是潘镜芙最难以割舍的深情。
潘镜芙参加军工咨询委研讨会的合影
潘镜芙家里最抢眼的是客厅、餐厅和卧室里的3个书柜,其中珍藏了许多中外历史上大文豪的著作。退出一线后,他依然保持每天2个小时学习的习惯,积极学习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先后撰写了《新型驱逐舰研制中的经验和体会》《21世纪武器装备发展及对策研究》《水面舰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等一大批高质量学术论文,为我国海军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着力量。
2018年,潘镜芙步履蹒跚,无法再登上舰艇。不过,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到701所转转,和年轻的技术人员聊聊天。
1997年潘镜芙访美归来后在湛江112舰前
他说:“搞了一辈子海军装备,我最牵挂的是海军官兵们。官兵在舰上生活得舒心,才更有精力提高训练质量。”
潘镜芙一直以“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这也是他对中国所有青少年深切的希冀。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潘镜芙:逐梦深蓝》,陆琦,《中国科学报》
2.《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创新路上勇攻坚 为国铸舰四十年》,冯翔慧,《中国科技产业》
3.《为中国军舰喝彩——访军舰设计专家潘镜芙院士》,吕航,《中国船检》
4.《“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四十余年呕心沥血铸造大国战舰》,王凌硕,《中国军网》
5.《潘镜芙: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苏州广电全媒体编辑中心
6.《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潘镜芙传》,宋明达,人民出版社
7.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举报/反馈

全景科学家

5.9万获赞 13.8万粉丝
“中国科学家”官方熊掌号账号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