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平谷会变成什么样?2019年11月2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的《平谷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平谷分区规划》)描绘了一张新蓝图。近日,区规划自然资源分局对《平谷分区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加强平谷社会各界对规划工作的认知认可、众智众创、群策群力和共建共享,在全区营造“规划先行”的发展理念和切实维护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1、三区一口岸 落实功能定位
平谷区以生态为底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立足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三区”,即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一口岸”,即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
解读:
生态安全是平谷区城乡发展的底线,是平谷的“立区之本”,各级政府、社会企业和群众都要把生态保护贯彻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守护住了这一片绿水青山,才有未来的金山银山。
2、宜居宜业宜游 树立发展目标
平谷区以推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后花园,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发展目标。
2035年发展目标:“三区一口岸”功能全面实现,在高质量服务首都发展的同时,平谷区经济社会充分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带动功能更加突显,规划调控指标全面落实。全面实现“三区一口岸”功能;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形成现代化城乡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解读:
向着发展目标不断前进,平谷会越来越重要,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未来,很值得期待。
3、调控规模 划定两线三区
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到2035年全区适宜的常住人口规模保持在50万人以内。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到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3平方公里以内,含3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到2035年全区划分为总面积7%的集中建设区、10%的限制建设区和83%的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
解读:
由于家园的承载力有限,因此需要守住城市规模的上限,划定各类控制界线,使建设活动在规定的区域中进行。集中建设区是集中连片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生态控制区是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的区域,限制建设区是二者的过渡区域,通过不断减量增绿后,会逐步纳入生态控制区内。
4、优化空间 构建现代城乡
平谷区在全市“一盘棋”的基础上,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对接与协同,形成“一城多点六园、两廊两带一区”的空间格局。一城,即平谷新城,是平谷区城乡发展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核心承载区域。多点,即新市镇和小城镇,突出乡镇特色,形成马坊新市镇和金海湖镇等14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六园,即中关村平谷园、马坊工业园区、北京平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马坊物流基地、中国乐谷功能区、兴谷经济开发区,全区共规划产业用地18平方公里。两廊,即泃河、洳河生态廊道,以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两带,即西部协同创新带和东部、南部绿色引领带。一区,即生态保护红线区,是生态功能的最重要保护区域,严格禁止任何不符合主体的开发建设行为。
同步制定分类推动、分级管控的发展策略,构建“新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乡体系。
平谷新城,构建“一环、两轴、五厅、五区,两水拥城、绿脉融城”的新城空间结构,到2035年平谷新城单元常住人口规模约21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30.4平方公里。新市镇和小城镇。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马坊新市镇,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生活服务职能完善的小城镇。特色小镇。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独具地域特征、生态环境宜人的美丽乡村。
解读:
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城乡体系,可以实现各区域、各层级的分工协作、各取所长、共同发展,这在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
5、生态立区 守护绿水青山
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打造“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田园、人文胜地”的金名片。
构建“一屏、一谷、九河、多点”的生态空间体系;加强生态控制区管控,四座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护金海湖-大峡谷-大溶洞风景名胜区、丫髻山景区生态环境及长城人文景观;着力攻坚环境污染防治任务,建设生态绿谷。一屏:山区生态屏障。一谷:生态休闲绿谷。九河:生态廊道。多点:生态节点。
到2035年生态建设目标: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7%左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5%;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城乡污水处理率99%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
解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的生活更幸福。
6、绿色创新 构建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20世界休闲大会、“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战略等发展机遇,构建以全域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科技创新、绿色智慧物流为主导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
重点依托平谷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发展质量,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发展;依托中国乐谷功能区和平谷的山水、文化、生态等资源发展全域特色休闲旅游产业;依托北京平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依托马坊物流基地,发展绿色智慧物流产业;引导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向中关村平谷园、兴谷经济开发区、马坊工业园区等功能区集聚。
解读:
平谷依托现状优势,创新发展“全域旅游”“农业科技”和“智慧物流”三大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向大家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就业环境。
7、服务完善 保障民生福祉
促进全区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满足城乡居民“五性”需求,促进生活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做好“七有”民生工作,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到2035年民生保障目标:全区职住比达到1:2;新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左右;基本完成全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基础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达到3984平方米;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2.5张;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47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解读:
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服务都是大家关注的民生大事,不仅要全面提升,还要城乡均衡发展。
8、文脉传承 彰显文化自信
平谷有着10万年人类活动史、7000年上宅文化、5000年轩辕文化、3000年青铜文化、2200年建置文化、1000年道家文化和600年长城文化。平谷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精心保护和深入挖掘。以平谷新城和长城文化带为核心,以生态绿谷、抗战红谷、创意乐谷为发展重点,传承特色文化,构建文化发展“一城、一带、三谷、多点” 的总体空间布局。
强化“一城”,平谷新城的文化中心功能,展现时代交融的文化内涵;加强“一带”,长城文化带的保护,守护世界遗产;塑造“三谷”,生态绿谷、抗战红谷、创意乐谷三张城市文化名片;彰显“多点”,本土文化资源要素的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解读:
平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平谷分区规划》系统地构建了文化发展空间布局,通过规划的力量,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资源。
9、城市设计塑造特色风貌
塑造山水相依、林城共融的城乡风貌,强化乡土风韵、长城风光、滨水风情、古今风采的风貌形象特色,构建“一带颂古今,两廊润栖居,三区揽山水”的城乡景观格局。
“一带颂古今”,通过长城文化带,传承历史文脉,展现当代风采。“两廊润栖居”,由洳河、泃河生态走廊,营造诗意滨水栖居。“三区揽山水”,平原区观山揽水田园间、浅山区山水相依湖畔边、深山区高山林海峡谷连。
解读:
平谷通过城市设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大家可以在这里欣赏历史之美、山水之美、现代之美,享受诗意的生活。
10、夯实基础 保障可持续发展
发展“便捷、高效、绿色、智慧”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密涿高速和承平高速建设,与现有京平高速在平谷区内形成“十字轴”格局;推动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加快建设主干线公路网,形成“八横十纵内外环”格局。
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到2035年基础设施目标:新城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全区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全区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清洁能源供热比重达到100%;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1平方米;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
解读:
交通、能源、给排水、城市安全等市政基础设施,与大家的生活关系密切,只有科学合理规划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发展三农 促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科技型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平谷区以大桃为代表的果品种植、“生态桥”循环农业、蛋禽良种繁育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落实富民政策,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实施精准帮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解读:
平谷区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大家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12、健全机制体制
保障规划实施
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完善精治共治法治的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增强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解读:
平谷的发展蓝图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未来将制定一系列措施,努力为平谷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图/区规划自然资源分局
编辑/李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