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7月3日电题:为了更好造福江淮人民——写在引江济淮工程亳州段通水之际
新华社记者陈尚营、胡璐、马姝瑞
江淮一线牵。
继三峡、南水北调之后的又一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安徽亳州供水段日前试机成功。这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局部已开始发挥效益,困扰皖北平原和豫东地区的缺水问题,将有望逐步解决。
作为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跨流域综合性重大水资源配置的引江济淮工程,正逐步从梦想变为现实,这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更好造福江淮人民,为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小标题)亳州“解渴”:城区70余万人缺水问题解决在望
6月30日,随着工作人员打开液压启闭机,从西淝河过河道、经泵站、钻管道而来的汩汩清水奔涌流进调蓄水库。56岁的亳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德建在一旁忍不住红了眼圈,“盼了很多年,这里的老百姓用水终于不再困难了。”
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王兵,因工作原因来到亳州生活已20多年了,至今他也没习惯这里的水。“水源不足,这里长期用中深层地下水,含氟量超标,口感很差。”更让人难受的是,亳州城区是地下水限采区,到了夏季用水高峰的时候,会限时供水,“有时候洗澡洗到一半,刚打上香皂,水就突然停了。”王兵说。
地处皖北平原,亳州人对水的渴求很迫切。亳州市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中心城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
引江济淮工程,改变了这里的生活。“自南往北,引江济淮工程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长达74公里的亳州供水段是江水北送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江水北送建管处副处长胡义文说,已经同步建好了城南地表水厂,随时可以从调蓄水库提水供应城区,保障亳州群众的生产生活。
记者在合肥、亳州等建设工地上看到,1万多名建设者正在加紧建设枞阳、庐江、东淝河等八大枢纽,建成后将通过梯级泵站,逐步提升抬引江水,一路送到皖北直至河南。
“为亳州百姓‘解渴’,只是达成一个小目标。工程建成后,皖北和豫东地区受益人口将超过千万人。历经反复科学论证的引江济淮工程,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水资源调配格局,改变淮河中游水资源短缺局面,保障沿线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曾经担任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的水利专家宁远说,为人民治水,解百姓之“渴”,让群众得到实惠,是引江济淮工程重大意义所在。
(小标题)科技攻关:克服重重障碍推进“江淮”牵手
“引江济淮是我国继三峡、南水北调之后,又一项大而复杂的水利工程,技术难度极高。”回顾已实施3年多的建设,以及前期论证过程,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公司副总经理朱青无限感慨,“但使命所在,即使有再多困难和障碍,也必须把它完成好。”
摊开设计图纸,江水自巢湖顺着派河一路向北流去,到达合肥市蜀山区及肥西境内的江淮分水岭,需要穿越膨胀土广泛分布的复杂地域,这里被称为工程建设中的“雷区”。
“膨胀土是一种富含亲水黏性矿物质的土质,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合肥建管处处长王同如说,在这样的土壤中开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渠道垮塌。公路建设中通常加入石灰解决膨胀土的问题,但在水利工程中,石灰会对输送水质造成影响。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专家团队和建设者们反复尝试将膨胀土经过翻晒、碎土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泥进行拌制,把土的膨胀性降下来。再将完成混合的水泥改性土,均匀摊铺到坡体表层,阻断下层膨胀土与水和大气的接触,最终形成了结构稳固、不会影响水质的坡体。目前这一攻关试验已顺利完成。
不仅如此,工程还将攻克大跨度钢结构通航渡槽技术,在合肥建立起一座可以行船、过水的世界级水桥;建成后的蜀山泵站枢纽,将滚滚江水抬高12.7米,相当于四层楼高,将实现“水往高处流”。
“在科技攻关的引领下,引江济淮工程进展平稳。”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建设管理部副部长宋诚告诉记者,截至6月底,引江济淮工程累计开工68个项目,占总项目数的83.95%,河渠开工90%以上。所有已开工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推进中。
(小标题)人水和谐:擘画绿水青山协同发展的新图景
水是生命之源,协调生产、生活、生态,这是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工程设计之初,就慎重考虑了对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朱青说,原本航道将在菜子湖内按最经济的路径设计,在枯水季节抬高水位1到2米,以保证通航安全。
每年冬季,不少白头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都集中在菜子湖几个特定区域觅食和过冬。经过调研发现,如果抬高湖泊水位,会导致滩涂面积缩减,影响到候鸟生存空间和食物。
“为了保护候鸟栖息生境,工程增加约3.5亿元投资,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大幅度调整。把航道西移,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并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候鸟栖息滩涂面积。”朱青说。
类似措施还有很多。比如,增设多个“鱼道”,保障长江与菜子湖、长江与巢湖等水系之间鱼类洄游畅通。河流沿岸带型修复工程等永久环境保护工程将随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引江济淮工程,不仅仅是输水河道,也应该是生态绿道、经济航道、文化通道和科技廊道。”宋诚说,预计2022年底前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将基本建成,2023年开展航运、供水等工程联调联试,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目前,工程沿线一些城市国土空间控制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新的发展蓝图在紧密谋划中。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星说,合肥市将以打造世界知名运河为目标,力争将江淮运河合肥段打造成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示范带,传承江淮风韵的文化旅游风景带,承载国家战略的产业经济发展带。
专家预计,未来我国将形成以长江、淮河、江淮运河为水运主通道的千吨级“工”字形水运网,直接推动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更好地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完)
举报/反馈

新华社

1.7亿获赞 1090.1万粉丝
新华通讯社各线路稿件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