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于蓝,走了。
6月27日晚,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于蓝的小儿子、著名电影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发文确认了这个消息。他写道:“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你以前从未经历过,现在经历的一切,这即是佛。感谢所有关心妈妈的人,我想独自安静几天。”
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发布于蓝去世消息
八一厂原厂长、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手写悼念文深切表达对于蓝的怀念和追忆。王晓棠表示:“于蓝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是我敬重的前辈。于蓝是‘最美奋斗者’,是中国电影界的骄傲。于蓝永生!”
同时,中影集团、长影集团以及陈数、曹可凡、张一山、倪萍等文艺界人士也纷纷发文悼念。
于蓝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亲历者。虽然她的电影作品不多,但部部是精品,在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形象。
除了表演,于蓝在花甲之年任命创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她是儿影厂的第一任厂长,奔走在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线。
2009年,她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领奖时她说:“我为党的事业,为电影事业只是做了非常少的工作。”
于蓝谦逊,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电影艺术。如今斯人已逝,让我们一同回顾她的电影道路,向她的表演艺术致敬,向她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开拓致敬!
01
1938年,日军占领北平,华北沦陷的第二年,于蓝17岁。
她的同窗好友母亲将她的原名“于佩文”改名为“于蓝”,寓意是:希望你们走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
于蓝走向的第一片蓝天在延安。那年8月,她从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跋山涉水行走两个月,穿过重重敌区,怀着满腔的革命热血抵达延安。
当要填写资料表格时,她看到表格左右两边各写有一行字:一边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另一边是“对革命无限忠诚”。于蓝回忆说,她眼睛一下子就“热”了。
之后,她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期间,由于她普通话说得好,就被派去参加抗日题材的话剧演出,随后调任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担任演员。
于蓝在“鲁艺”时期下乡为群众表演话剧的经历,启蒙了她的文艺思想。1949年,于蓝28岁,正值芳华,她走向了她的第二片蓝天:成为一名电影演员。
02
于蓝的第一部银幕作品是《白衣战士》,她扮演了一个全心全意为解放军服务的医疗队女队长。
这不仅是于蓝第一次演电影,导演和编剧也都是第一次拍电影,她曾回忆说,当时自己的表演还是比较吃力,紧张。
《白衣战士》剧照
在第二部电影《翠岗红旗》中,于蓝演绎了始终关怀革命的红军家属“向五儿”,与张骏祥导演的这次合作让她终于找到了拍电影的感觉。
《翠岗红旗》截图
与于是之合作主演的《龙须沟》是于蓝比较满意的作品。她刻画了一位热爱自己丈夫和生活的北京妇女“程娘子”。
起初于蓝不敢接这部戏,一方面是经典改编,压力大,另一方面是她不确定能否将这个角色演好演活,“那时候我怀了田壮壮,腿都肿了。”
于是之鼓励于蓝,带她到大杂院体验生活。怀着身孕的她还去北京天桥一带观察街上的劳动妇女,学习她们豪爽的说话姿态、动作神态等,渐渐地,她有了出演这部电影和角色的信心和底气。
到了33岁那年,于蓝鼓起勇气,重新学习表演,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一年半的训练,让她认识到扮演人物要有真实感和生活感,要用表演艺术影响观众。
之后,于蓝与水华导演陆续拍摄电影《林家铺子》和《革命家庭》,其中《革命家庭》是于蓝与丈夫田方在银幕上的唯一一次合作。
于蓝在《革命家庭》中成功塑造坚强的红色母亲周莲,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周总理也赞扬她的表演,在某次电影会议上亲切握住于蓝的手,当着大家说道:“于蓝演了个好妈妈!”
《革命家庭》于蓝
于蓝的演艺巅峰,也很快就要到来了。
03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我也知道,但我是绝不能告诉敌人的。”
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坚定说出的台词振聋发聩,被广大观众铭记于心。她所诠释的女烈士”江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女性形象。
于蓝,成了“江姐”的代名词。回忆这部影片时,于蓝说:“江姐走了我似乎成了她了,我挺不好意思的”,“我希望大家忘记我,只记住江姐。”
其实于蓝不仅是《烈火中永生》的主演,也是影片最初的编剧。
1961年底,于蓝住院休养,期间她读了《中国青年报》上连载的小说《红岩》,被江姐的故事深深打动。
不久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改编拍摄《红岩》,导演水华和于蓝共同合作,他们一同到北戴河、重庆等地采访,与《红岩》作者交谈,整理出30多万字的笔记,前后写了三稿剧本。
由于人物故事众多,剧本一直很难理出一条叙述主线,于是他们求助剧作家夏衍。原剧本只有两场江姐的戏,夏衍建议把主角改放在江姐身上,另外再加上《红岩》里的许云峰。
夏衍接手重改,四天时间就交出了剧本。影片开拍后,夏衍特意叮嘱于蓝:“你演江姐,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也不要演成赵一曼式的。”
于蓝起初困惑,后来慢慢抓住了江姐身上的复杂特质:在家庭里是温柔女性,在监狱里是坚强战士,最终她以真实自然的表演状态演绎出了这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女性形象。
于蓝曾说影片上映后她不太敢看,因为觉得自己的外貌不像江姐,思想高度也无法企及,后来老了才敢看,看完觉得演得还行。
对于表演,她依旧谦逊。
江姐和许云峰在电影结尾共赴刑场,《国际歌》的壮烈旋律响起,他们的背后是高山与松柏,这是于蓝最满意的一场戏,她说每看一遍就感到“激动、入戏”。
04
《烈火中永生》铸就高光,于蓝在1974年主演完《侦察兵》后,却突然选择告别银幕。
在干校劳动期间,于蓝从房顶上摔下,脸部摔伤,不能自如控制表情,于是她决定离开表演,转去学习导演,并在1978年执导了处女作《萨里玛珂》。
60岁那年,于蓝走向了她的第三片蓝天:投身儿童电影事业,从无到有,创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一直干到了80岁。
于蓝回忆,儿影厂刚成立时条件简陋,就在北影厂的一排简易房里办公。1983年某天,她去上班拉门把手时,不小心被门夹断右手无名指的一小节。
到了医院,医生说接上断指康复得20多天。当时建厂不久,于蓝嫌影响工作,就把断了的指节扔了,缝合伤口后就回到厂里投入到工作中。
儿影厂创立之初,于蓝积极组织创作团队拍摄儿童片,《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少年彭德怀》等一系列作品斩获了国内外电影节的众多奖项。
但是于蓝不满意,因为儿童片在国内发行放映情况不佳,她曾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是儿童电影的头头,却不能给孩子们送去丰富多彩的儿童片。我愧对三亿儿童。越到节日,我越痛苦。但儿影厂厂小力薄,难孚众望。”
于蓝力求提升儿童电影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为少年儿童提供电影艺术的精神食粮,她也年复一年奔走呼号:
发起成立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创立儿童电影“童牛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提交促进儿童电影发展的相关提案;撰文疾呼“救救儿童电影”;前年,97岁高龄的她还出席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周,共商儿童电影发展未来......
于蓝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只有拍出更多更好符合儿童特点的影片,才能满足儿童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从初登银幕的陌生到水到渠成的绽放,于蓝突破了以往新中国电影较为单一、概念化的表演程式,她所演绎的革命战士和劳动人民形象朴实而真诚,辉映着时代的脉络。
对于表演,她始终坚信:只有真正地深入到人民中间去,才能真正写出符合人民心中需要的作品,我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演员。
走到延安,是革命促使于蓝献身艺术,从话剧到电影,从表演到儿童电影事业,她又为革命理想而服务。
“献身电影爱电影,青出于蓝胜于蓝”。于蓝,我们永远怀念您!
(内容根据2017-2019电影频道于蓝多次采访整理)
/ 互动 /
你喜欢于蓝的哪部作品?
/ MORE /
爸爸竟然开始追《乘风破浪的姐姐》?
悬疑作者不只有紫金陈
芒果TV距离优爱腾还多远?
杨超越们的未来在哪里?
《孙杨传》将筹拍
张雨绮,“有毒”
9.1分!都像他这样拍,悬疑剧早翻身了
我没看错吧,这是新版“哪吒”?
你们是不是很久没有及时看到我们的推文了?
微信公众号官方更改了推送机制
大家无法按时间线看到更新
不想错过我们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