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寺,位于椒江枫山(又名白枫山)巅。旧名塔庵,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始正式建寺,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赐款,现为台州市级文保单位。
皇帝曾驻跸于此
在枫山,还有一座烈士陵园,为解放一江山岛牺牲的英雄长眠于此,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在此画上句点,因此枫山也叫烈士山。在这里,有多条路都可以到达清修寺。
沿着老年公园的山路走上去,四周树木葱郁,枝繁叶茂,鸟鸣清脆。登高远眺时,满眼是山川秀丽,果然是游览避暑的胜地。
在枫山山腰上,可以看到一个空钟亭,亭称“半山亭”。
据说亭内曾悬挂着一口南宋古铜钟,铸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通体铭文,1962年曾移至半山亭内。此钟原置黄岩庆善寺,明初建海门卫城时,将此钟移置海门城隍庙钟楼,原作戚继光抗倭报警之用,现已移回戚继光纪念馆钟楼。据说铜钟重达三吨,若清晨或子夜撞此钟,声闻十里外,余音袅袅不绝。
山道寂寥,曲径通幽处,便是清静的寺院,深吸一口气,身心似乎都得到了净化。清修寺为清代重建,近年重修,为一条纵轴线上的三进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其中大殿与三圣殿上的石柱成梭形,柱础为浅雕覆莲式,均为宋代建寺时物。现清修寺山门及大殿尚存,部分是康熙年间重建时遗留的。大殿明间的四根复莲础石柱,做成梭子形,复莲极浅、比例粗矮,则年代更早。
天王殿前有高达40米左右的古樟和两棵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均属稀有黄连木。寺前沿路大树密植、林深路宽。山门外西头,有一口古井,这口井泉眼出岩层,井壁加条石支撑固定,地处山顶而大旱不枯。旧海门八景的“清修霁雪”就在这里。
走进正殿,佛像两边的柱子上写着“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这句诗跟一位皇帝有关。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过江,高宗赵构仓皇南逃,舟至海门,登清修寺,北望椒江,东瞰大海,诗兴大发,索笔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作为楹联,又在僧房题写了两首绝句。
其一云:“古寺青山春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泉拟欲增茶具,暂就僧房借榻眠。”又一云:“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尽日忙。”现在大家看到的大雄宝殿正中柱上题的楹联是著名画家、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陆抑非先生书写的。
明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光大夫、上柱国、正一品官张元勋作《金鳌感怀》“黄云漠漠暗神州,汹汹江山日月愁。一自銮舆南渡后,至今草木尚含羞。”“讨平闽粤赋归田,再上金鳌忆宋年。若使吾生受长剑,肯教胡虏一生还。”说的正是这个事。
寺院的风景还有七佛塔、祈福红飘带、石柱石础等,大殿里有一口钟,僧人早晚课诵念经前要敲一下。
(半山亭)
(天王殿)
(七佛塔)
(在清修寺上俯瞰老城区)
了安法师陆续修缮
了安法师是台州黄岩人,20多岁出家,曾在天台国清寺修行。后来他听一位师弟说,椒江枫山之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因为没有人住,房子都快塌掉了。
“我想想能不能过来重修一下,让寺院恢复生机。”1987年,了安法师从天台来到椒江,开始修建清修寺。这样陆陆续续修了30多年,清修寺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它的人气,也开始慢慢恢复。
清修寺以玉石打造的极乐图是寺里的珍宝。能工巧匠花费两三年的时间,打造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极乐图。极乐图的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手面是观音菩萨,右手面是大势至菩萨。
画面上,在琉璃宝地的正前方,是一大莲池海会图,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光现花幢、光现宝幢和分十四支出水的摩尼宝珠,宝珠的光中出现化鸟。
平时的清修寺大都很安静,寺院周围种了一些瓜果蔬菜。了安法师说,现在我就在这里管管庙,大家都过着朴素规律的生活。
(极乐图局部)
(极乐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