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贺威
5月末6月初,正值湖南本土水果“青黄不接”时,湖南农业大学现代园艺科技园内的油蟠桃、毛蟠桃挂满枝头,陆续进入成熟期,亩产稳定在1500千克左右。
寓意长寿吉祥的北方水果蟠桃在湖南量产,破除了蟠桃不能在长江以南生长的“魔咒”。这背后蕴藏了我省第四代葡萄专家杨国顺团队传承创新,把研究拓展到蟠桃的故事。
3月25日,杨国顺(图中)在传授葡萄种植技术。通讯员 摄
站在前辈“肩上”
科技园蟠桃种植基地不远处是葡萄基地。6月18日,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邹学校、刘仲华等院士、专家齐聚的农大园艺学院,2020届毕业生在自己培植长大的葡萄架下,用学院的茶、花、瓜,举办了一场极具特色的的毕业典礼,牢记强农兴农的使命。葡萄课题组柳子明、魏文娜、石雪晖、杨国顺四代葡萄专家接力攻关,将不能在南方种植的葡萄种到了43.95万亩,也被传为佳话。
柳子明是韩国著名民族独立运动活动家、教育家和农学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与韩国临时政府首相金九先生在中国从事抗日工作。1950年8月,应新中国政府之聘,柳子明执教于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在校工作长达35年,是我国江南葡萄种植业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继承柳子明“衣钵”的魏文娜教授,致力于为湖南葡萄、桃、李等果树新品种选、引,还开创了南方葡萄加工的先河。杨国顺教授回忆,正是始于魏文娜教授,桃李杏在南方种植进入了湖南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视野。
魏文娜教授是石雪晖教授的老师。石雪晖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石老师有一把30多年前在日本留学时置备的枝剪还在用,手柄已经磨得发亮,刀刃锋利如初,这预示着与新中国同龄的石老师还宝刀不老!”80后教师谭君幽默地说。
园艺学院院长杨国顺是石雪晖的学生,担任了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一职。“站在三位前辈的肩上,看得更远,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杨国顺说。
杨国顺组建了由原农业部批准成立的葡萄创新团队,团队多年来的研究与积累,构建了湖南葡萄生态优质高效栽培模式;通过实施促早与二次结果等熟期调控技术,延长了鲜果供应期。推广新技术在湖南种植的葡萄面积约43.95万亩,本土栽种的葡萄才成了常见鲜食水果。
6月7日,葡萄创新团队部分成员。通讯员 摄
不仅如此,石雪晖、杨国顺联合全国同行专家为怀化等地提供了多套刺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方案,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目前,团队正在深入研究刺葡萄的功能性成分,以期开发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实现刺葡萄产业效益最大化。
履行新的使命
科技园内,杨国顺教授和团队设计的葡萄大棚,采取的是立体种植模式。时下,大棚顶层是葡萄架,棚内两侧有灵芝、蘑菇,辣椒种在棚底。
立体栽种的大棚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水、肥等资源,还能根据季节不同种植草莓、蔬菜、花卉等。在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与精准集约化农业领域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由大棚地面向上生长,手臂般粗壮的葡萄主干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么粗的藤,少说也长了10年吧?”记者问道。
杨国顺微微一笑:“3年!”
3年的葡萄主干目测像10年的藤,且能丰产,秘诀就在于“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果。由上海交大王世平教授与杨国顺教授等合作研究的此项目,于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葡萄领域,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要促进葡萄稳产丰产,提高品质,进而稳定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杨国顺说。
在韶山、澧县的葡萄生产大棚内,团队指导栽种的千亩葡萄连成片,枝繁叶茂果丰盛煞是好看。杨国顺介绍:“正是根域限制技术,限制葡萄主根生长,充分激活葡萄吸收根的生长,让营养成分源源不断被吸收,促进葡萄生长挂果和丰产。”
农大葡萄基地成熟葡萄。通讯员 摄
杨国顺还主持了“葡萄及瓜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葡萄产业技术集成研究示范与大学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等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10项。他主持的“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于201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拥有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还选(引)育“湘酿1号”等葡萄新品种13个,并且出版了《南方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集成》等多部著作。
这些科技成果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带动近百万农民增收。杨国顺依旧开着已十年的旧车奔波在果农的基地和团队的科技园之间,车后备箱放着一双随时下地干活的套鞋。
杨国顺把自己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都称作“有知识的劳动者”。从业30多年来,杨国顺共培养博士7人,硕士35人,本科生100余名,还成就了白描博士和陈文婷博士这对葡萄伉俪。受杨老师影响和培养,扎根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有知识的劳动者”不下3000名。
杨国顺带着无数“有知识的劳动者”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履行好了这一代葡萄专家的使命。
破解蟠桃“魔咒”
完成葡萄提质量稳面积的使命后,杨国顺团队一方面继续完善葡萄熟期调控技术、葡萄生态高效立体复合栽培技术、刺葡萄绿色栽培与新产品研发等葡萄种植与加工技术,努力培育优质品种;另一方面将研究拓展到了桃类。
“桃这种冬季落叶果树以北方栽种为主,在湖南虽有种植传统,但以水蜜桃类居多,近几年开始栽种黄桃,也大多是中晚熟类型,受雨水气温等影响,露地栽培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所以面积不大。”杨国顺说。
有没有一种能适应湖南的土壤、气候,既早熟、又稳产,还品质好且便于鲜食,具有在湖南大面积推广种植潜力的桃品种呢?攻克这个难题,杨国顺团队在2015年开始行动了。
即便此时已担任了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但杨国顺仍然十分谦虚地向桃类水果专家请教,引种了40多个桃品种。通过对比试验,杨国顺最终选择了油蟠桃和毛蟠桃。
蟠桃果形扁圆、色艳、口感脆爽且耐储运,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南方多雨水的气候使得蟠桃的凹陷处容易积水,造成烂果、裂果,并且桃树的生理病害—流胶病会影响果实的品质和树体的寿命。蟠桃在南方种植也是一个不能破解的“魔咒”。
杨国顺团队将葡萄的根域限制和避雨栽培技术应用到了蟠桃种植上。避雨大棚顺利解决了积水问题。根域限制栽培和水、肥控制技术,使桃的流胶、裂果等生理病害问题也迎刃而解。
用技术积累攻克了技术难关,其他大多数时间就是勤勤恳恳的田间管理。90后教师许延帅说:“修剪枝条时,大清早杨老师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试验地;自制有机质肥时,他亲自配锯木屑、菜枯等;连基地铺地的六角砖都是他从外面捡回来的,试验地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手把手教我们。”
杨国顺说:“搞农业科研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经历了,才更有底气教别人。”
目前,杨国顺的团队发展到了8人。刘昆玉、王美军主攻生理生态及熟期调控技术,白描进行栽培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徐丰从事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谭君做产品的风味研究与安全性评价,陈文婷研究加工,罗飞雄开展育种研究,许延帅主攻栽培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大家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完整的水果产业链条科研体系,他们将研究范围正在向无花果、桑葚等小水果品种拓展。
杨国顺的爱人倪建军老师也成了团队外围成员,女儿在他的感召下读博士也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水果加工方向。
葡萄架下、果树林间,沐浴着晨曦与晚霞,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快乐劳作,成为了这个团队的日常。
[责编:徐凯琦]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举报/反馈

湖南日报

2662万获赞 97.1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官方账号。
湖南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