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020年第3期的北京小客车摇号结果出来了。
截至2020年6月8日24时,普通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3435294个有效编码、单位共有62473家;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454451个有效编码、单位共有9978家。
本期共配置个人普通小客车指标6366个,配置单位普通小客车指标266个。普通小客车指标约相当于2987人中一个,基准中签率低至0.0355%。
刨除本期中签的人数,本期摇号过后,燃油车号池连同新能源排队的人数已经超过388万人。
一个暂行规定竟然一下子暂行10年,而且看样子还要继续暂行下去。一个地方法规竟然凌驾宪法10年,而且看样子还要继续凌驾下去。
北京小客车摇号新政正在征求意见,但看来看去,还是换汤不换药。下面,我们来“奇政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怪:有娃1岁吃奶可以有车牌,有人一家三代无车开
天天说摇号,摇到的号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如果有幸摇到号,申请人会拿到一份小客车配置指标确认通知书。这份确认书是一种购车许可,只对申请人本人有效。
既然是行政许可,就不具有财产的属性,在车牌资源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就应该“个人-配置指标-车牌”绑定,且车牌不能够转移给任何人。
但现有政策下,个人名下的小客车连同车牌是可以通过婚姻关系、继承关系转移的。而且,新政征求意见稿中,这种转移范围进一步扩大,转移条件进一步放宽,个人名下有两辆以上车的可以向父母、子女、配偶变更或转移。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1岁吃奶娃就可以受让父母的车牌。
这是要把原本只是行政许可的车牌当作财产进行传宗接代,人为制造出天生有车阶层,将车牌资源进一步固化在有车阶层中。先前买车的永远有车开,后进来的可能永远没有车开。
新政如此规定,就是打着去存量的旗号,行车牌固化之实。说好的先富带动后富呢?!
二怪:说得好听一人只拥有一个车牌,事实上多车人可以永远占有车牌
就算规定车牌不能向亲戚转移,新政提到的“个人名下有两辆以上车的,只能选择一辆取得更新指标”,短期内对去存量车牌也根本没有意义。
因为目前私家车取消了强制报废政策,个人名下多于两辆车的,任何一辆只要里程不到60万公里,就不用报废。而60万公里,按每年2万公里里程算,可以开上30年。
原则上有车的人可以永远占有车牌。试想,当没有强制报废规定的时候,且车牌被规则制定者玩成稀缺资源的时候,谁会主动去申请报废车辆?这得是活雷锋啊。
就算其中有一辆车必须要报废了,用一个更新指标就行了。车牌还在自己手里,毫发无损。
按新政如此规定,如果等着存量车牌自动淘汰,腾出购车指标,无车家庭要再等几个30年?从2020年等到2050年?等到海枯与石烂?
如此规定还是打着去存量的旗号,维护多车阶层的利益。
另外,新政还有一个语法漏洞必须指出:“两辆以上”应该写作“两辆及两辆以上”。
“两辆以上”是“指3辆及3辆以上”,也就是,只有3辆车或更多车的人才受此条款管束。个人名下有2辆车的,是不受“只能选择一辆取得更新指标”条款约束的。
严谨的法规条文能出现这样的漏洞,你说这是规则制定者故意为之?我是不信的,肯定是语文老师没教好。
三怪:外国人来京1年就可申请,非京籍在京纳税5年才有资格
北京小客车摇号10年,10年来,外籍人士享有超国民待遇。
现有的政策中,港澳台居民、华侨及外籍人员,不需要纳税,不需要缴纳社保,在京居住一年以上就可以获得与5年纳税和缴纳社保的非京籍人员同样的申请指标的资格。非常不公平。
而新政征求意见稿将这种不公平进一步放大。
新政之下可以按家庭申请指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一名持有访问签证的外籍人员只需要在京居住一年以上,不但可以参与摇号,还可以获得家庭主申请人资格和其他家庭申请人资格。
而一个在京居住10年、纳税10年、摇号10年如果不幸还没摇中的非京籍市民,家中即便有两个孩子,4位老人,如果不是京籍,他的孩子和老人不管在北京住了多少年,都是没有资格和他一起组建家庭参与号牌配置的。
如果他的配偶也是非京籍,纳税不满5年,那新政之下,他将不具备以家庭申请指标的条件,而只能继续以个人身份参与希望渺茫的摇号。
既然政策对外籍人士格外开恩,为何同时对在京纳税的非京籍市民如此严苛?
四怪:有车家庭还可以再次申请,无车家庭再申请要等10年
新政说照顾无车家庭,一方面做出了“家庭获得指标后,所有家庭申请人10年以内不得再办理配置指标申请登记”的限制,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有车家庭继续购车却没有相应的限制。
目前个人申请购车指标的条件有很大漏洞,仅仅规定个人名下无车,但现实是摇到号的人可以把车牌不加任何限制地变更到配偶名下,自己可以再次申请指标,申请到指标可以再变更到配偶名下,自己再去申请指标,如此反复操作。
且问,现有的388万申请指标的人中,多少人是家里有多辆车了还在摇?
所以,个人申请购车指标的条件必须加以限制:申请人名下无车,且配偶名下车辆最多两辆。
五怪:北京16区城中心也就6个区,10个郊区却一起陪摇
北京城很大,全城面积1.6万km,相当于2.5个上海,8.4个深圳,7.4个东京,21个纽约,160个巴黎。
北京全城16区,核心六区面积分别是:东城区42 km,西城区51km,海淀区431 km,朝阳区465 km,丰台区306 km,石景山区86 km,合计为1381km,占全市总面积的8.6%。
今年3月,商务部网站发文表示,北京市将研究推出限定在郊区行驶的专用小客车号牌,不纳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调控指标,有效满足郊区家庭购车出行需求的同时,有序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发展。
后该文被删除,研究制定郊区牌的消息被北京商务局辟谣,予以否认。
住在郊区的人,日常活动范围主要在郊区,规则制定者就不会考虑下郊区人民的实际出行需求?
目前北京各区的人均车辆保有量,郊区比中心城区低得多,完全可以因地制宜,推出郊区牌照,然后对其进入城区做出次数或时间的限制。既能有效纾解摇号难现状,释放一部分需求,又能引导城区人口往郊区疏散。
第六怪:摇不中机率为99.9655%的摇号政策,打出了公平、公正的旗号
北京摇号10年,既没有提升效率又损害了公平。
试问摇不中机率为99.9655%的摇号政策存在的意义何在?它已经成为无车阶层承受10年不想再承受的沉重枷锁。
摇号就像一种饥饿营销,锅就这么大,本来不饿的人也害怕后面吃不着也来挤着吃,而真正饥饿的人被挤到一边更不可能吃上,这样弄得谁都不高兴,只有放开摇号,给人稳定的预期——不管何时想买车都能买,这样才不会出现一拥而上的情况。
真要是新政就推倒重来,在取消摇号的大前提下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公平与效率。
新政用1个月的时间征求意见,其实10年间,有良知的官员、学者、汽车行业专家、记者、普通百姓等已经提过汗牛充栋的建议了,可是,政策制定者你们真的听进去了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摇号中签率已经低至99.9655%,政策制定者所宣称的公正、公平已经不复存在。摇号10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背离。
北京常住人口2153.6万,竟然有18%的人都在小客车号池里。叹为观止。
广大无车家庭,请一起来对摇号政策说不,一起争取我们作为公民的正当购车权利。
不光是无车阶层,每一位有良知的人,包括有车的人,都应该反对这种不公平的小客车摇号政策。
因为,如果对于此处的不公平你只做看客,认为事不关己,在这种土壤里滋生的不公平,早晚也会在彼处将你压迫。
本文由摇号研究员原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