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每月涨的这几十元,积少成多,算下来一年比原来多领840元,农村低保转成了城市低保,可是解决了搬迁后的不少生活问题,多出来的水电物业费也有了出处,老年生活不发愁了!”今年已经68岁的马勇,拿着新换的低保证激动的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他住上了这辈子都没有想过的楼房,而且日子也是越过越有奔头。
老马是山西河曲县单寨乡后石板村的一名搬迁户,祖祖辈辈住在背靠大山的土窑洞里,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好不容易节衣缩食勉强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却因为这没有盼头的穷日子,大儿媳也早早和儿子离了婚,没几年,老伴儿也因病过世了,让本就家徒四壁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河曲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老马和他的儿子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仅搬到了县城的集中安置点“幸福小区”,零自筹住上了新楼房,两个儿子也就近找到了工作,孙子们就近上了城里的学校,全家人衣食无忧,生活安定。老马自己除了享受村里土地承包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各项利益,加上养老保险和低保,用老马自己的话说:“住在这里,过着城里人的日子,环境好、服务好、生活越来越红火”。
老马是河曲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相对困难的一批,而他的生活状态却是河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小区”众多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河曲县地处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河曲县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破解深度贫困的关键之举,严把五条政策,坚持六环联动,全力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做到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易地搬迁1767户4647人,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入收尾,河曲县及时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通过高位推动,部门联动,精心部署,分类施策,全面推进政策有效接续、资源合理统筹、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和环境融入等工作,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特别是根据搬迁户劳动能力实际,量体裁衣制定的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兜底相结合的“9+2”共11类帮扶就业政策菜单,保证了有劳搬迁户,每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稳定就业,就业覆盖安排率100%;481户无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则通过资产收益和社保兜底2种保障菜单稳定脱贫,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搬”的任务基本结束,“稳”的工作也即将收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搬迁成色,巩固脱贫成果,保障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呢?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为了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路走得更稳当,更长远,真正实现农民变市民的幸福转身,河曲县认真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首先从细微处着手,从最务实的地方谋篇,全面落实特殊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工作,织密兜牢搬迁困难群众的幸福生活。
1
量体定制细方案,兜“牢”群众的保障网线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今年3月份,疫情形势刚刚缓和,河曲县就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目标聚焦到生产生活容易受客观外界因素影响的那部分搬迁群众中来,在夯实原有兜底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专题调研,专项讨论,为搬迁困难群众量体定制,专门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农村低保政策转移接续的通知,上下联动,全面编绳织网,织密兜牢搬迁群众的社会保障网,兜底解决搬迁后的生计问题,确保搬迁群众享受迁入地同等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待遇,进而形成脱贫攻坚、保障民生的整体合力,实现搬迁群众“两种身份”和“两种利益”的有力衔接。
通知分别从政策接续转移办理对象,农村低保政策转移接续和新申请城市低保政策的办理条件和程序,以及办理步骤和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特别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加快转移接续工作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保障搬迁群众利益,对已经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部分搬迁户的办理过程进行了“灵活而有温度”的规定,对于这类搬迁户的家庭经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和实际生活、家庭经济状况等,转移审批时不再进行入户调查、收入计算,也不再进行信息核对。
同时,要求不得将易地扶贫搬迁户享有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获得的利益,作为限定条件。
社会保障兜底是精准脱贫的最后一道保障防线。河曲县幸福社区,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涉及全县12个乡镇155个村,集中安置1243户贫困户332户同步搬迁户。目前,首批478户651人已经完成低保政策转移接续。这880人分别由原先农村低保每月的A类398元、B类378元、C类358元,转为城市低保的A类508元、B类448元、C类418元,其中A类低保增幅最大,每年增长1320元,而仅仅这一项,河曲县财政相应的每年将比原来多支出76万多元。河曲县谋在先,干在实,以最大的决心和投入,全力以赴织牢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线,稳固了脱贫成果,力保全面决胜小康社会。
2
穿针引线做宣传,兜“实”群众的心里底线
同样也是后石板沟村的残疾低保搬迁贫困户韩强,也真真切切的享受到了农村低保转成城市低保带来的实惠。他享受着A类低保,同时也享受着特困人群救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这两项政策补贴加一起,比原来多领2000元,感觉心里更踏实了”。其实,韩强刚开始听到要实施这个政策的时候,是有顾虑的,甚至有所排斥。
今年四十刚出头的韩强因为2002年的一场车祸,造成了高位截瘫,后来妻子离他而去,剩下女儿和他相依为命,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帮助下,他脱了贫,搬到了县城里,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忽然要让他转为城市低保,他担心原来村里享受的惠农政策和待遇就此会取消。
实际上,像韩强这样,越是弱势的群体,心理越脆弱,接受新政策的过程就越艰难。针对搬迁群众担心续转为城市低保后原来在迁出地享受的惠农政策不能再继续享受、仍存在观望态度等原因不愿意续转为城市低保这一问题,河曲县民政局联合县扶贫办、社区组织、乡镇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解决办法,对已搬迁到幸福社区搬迁群众的农村低保进行再摸底,再核实,分类分情况建立台账,对于一般低保搬迁群众,通过电话、微信、发公告等方式宣传农村低保转城市低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低保转城市低保工作程序,最终达到打消搬迁群众思想顾虑,引导搬迁农村低保对象到迁入地主动申请办理城市低保;对于情况特殊、相对困难程度深的搬迁低保户,由乡镇帮扶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帮扶工作组,主动上门服务,了解搬迁低保户真实想法,综合分析实际情况后,再进行心理疏导,做宣传,讲政策,让群众真正了解农村低保转移接续政策,打消顾虑,自愿申办城市低保,并安心在社区生活居住,特别对行动不方便的采取直接上门为其核实办理相关手续。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认真做好政策解释。脱贫攻坚惠民生,兜底保障暖民心。
正是这一系列精准贴心的宣传服务工作,让像韩强这样的搬迁困难群众吃了“定心丸”,真正的搬回了“心”。
3
编绳织网抓落实,兜“稳”群众的幸福底线
一项好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实落地。在“农低保政策接续转移”办理过程中,由县民政局牵头,县扶贫办、县居民办、各乡镇按各自职责协同配合,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第一阶段由县民政局与县扶贫办对接,精准认定易地扶贫搬迁低保转移对象;第二阶段在广泛宣传作工作的基础上,让困难搬迁群众明确农村低保政策转移接续工作的办理条件和程序;第三阶段由县民政局、社区组织牵头,各乡镇配合,将符合城市低保政策的人员,形成统一名单,由相关责任单位审核盖章后报县民政局,最终由社区组织负责低保政策转移接续的动态管理工作。在转接过程中程序严格、审核认真,分门别类做到了应转尽转即转,既实现了县扶贫办、县民政局、社区组织、乡镇无缝对接协调配合,理顺了城乡低保关系、规范了城乡低保业务,也确保了在幸福社区居住的搬迁户,特别是搬迁户中的脱贫边缘户、脱贫监测户、老年户、重残户、重病户、孤儿等,不漏一户一人全覆盖全转接,稳稳的兜住了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
举报/反馈

中国乡村振兴

145万获赞 20.9万粉丝
送政策、送经验、送信息、送点子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