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彤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着力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贸基本稳定。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寻求内销途径正成为外贸企业寻求生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目标的重要举措。
强化国内大市场稳定器作用
《意见》强调“帮助外贸企业纾困,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正是促进出口转内销的重要落脚点,其目的在于“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贸基本稳定”。
“稳定外资外贸是近年来外贸政策的重点领域,从近年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承接到销售端产品寻求内销推进,都可视为外贸求生的重要手段。”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实现复工复产,但外部需求正在出现下滑,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从年初的开工不足向订单下滑转变。
实际上,外贸企业已经开始了寻求内销途径的努力。梁明表示,我国外贸企业内销的份额正在逐渐扩大,这些正在成为外贸企业解决暂时流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这就意味着,出口转内销亟须获得针对性政策支持。《意见》的印发实施对于有意寻求内销途径的外贸企业而言犹如“雪中送炭”。
“充分挖掘国内大市场潜力和稳定作用对当前外贸企业继续生存和长远发展而言大有裨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口转内销实际上是在外需压力较大情况下充分挖掘国内大市场的举措,也是强化提升国内市场大循环的有力措施。他强调,对外贸企业而言,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降低成本,将销售渠道转向国内可以确保生产延续,赚取利润确保生存;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按照国际竞争标准生产的商品本身质优,能够实现国内销售也是一次对国货品牌树立新认识的难得机遇。
出口转内销须从需求端发力
转内销商品有着与出口商品“同线同标同质”的资本,是否意味着在国内销售一定多点“开花”?答案也不尽然。
有一部分消费者认为,出口转内销的商品质优价高可以接受,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自然希望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购入质优商品。《意见》也提出,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引导外贸企业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创建自有品牌,充分利用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在王晋斌看来,出口转内销的政策实施路径最终还是要落到需求方。他认为,搭建有效的平台是一方面,但仅仅为企业搭建平台还不够,还需要从需求端着力,即真正让消费者有意愿为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买单。“毕竟,当前树立消费者的信心才是经济复苏的关键。”他说。
王晋斌认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供给端即生产方的提升会比较迅速,但需求端如何提升和释放需求则需要精准研究,这中间需要政府和相关行业机构做一些支持性工作,比如加大折扣力度、消费券、鼓励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也包括给予财政支持有效引导需求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所列十项具体举措之后均明确标注了负责牵头和实施的政府部门,旨在让政策落实主体责任更清晰。在王晋斌看来,其核心意思就是要确保用“真枪实弹”的手段促进出口转内销,让政策更接地气,杜绝形而上。
“实际上,出口转内销意在进一步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围绕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国内循环,提升国内品牌效益。”王晋斌强调,在当前以及未来外部需求存在不确定风险的前提下,出口转内销也是稳定国内需求,实现供需良性循环的有力手段之一。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时报

26.7万获赞 18.7万粉丝
国研中心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经济类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