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变化,北京市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提升至二级。传统中医药应怎样参与到这一波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市民如何吸收中医药的精华,有效防控疫情?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组织专家进行了研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景源教授认为,“现在不能再沿用当时武汉治疗新冠肺炎的方剂,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刘景源教授说,中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病表现也不一样。比如说新冠肺炎,在武汉发病时是冬季,阴雨连绵,气候寒冷,中医诊断是寒湿,叫做寒湿疫,用《伤寒论》的方药,麻黄、桂枝、细辛,苍术等等,散寒祛湿,效果很好。但是,现在已经进入夏天,6月21日就是夏至,夏天气候和冬天气候完全不一样,目前是高温炎热干燥,人的体内环境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发病就不会再是寒湿了,临床表现应该是燥热。
据此,刘景源教授认为,季节气候不同、地区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治疗上就要有相应的改变。所以现在不能再沿用当时武汉治疗新冠肺炎的方剂,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刘景源教授表示,新冠肺炎治疗方案要因时、因地、因人调整,但作为传染病来讲,其预防的方法不变。他建议,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包括:坚持戴口罩,虽然气温高了,戴口罩有些难受,但还是预防的最好方法;不聚集,不到人群中去,避免传染;开窗通风,尽量少用空调,空调也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保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此外还有勤洗手、多喝水等。
药物预防方面,刘景源教授建议,体质虚的人可以吃玉屏风散、贞芪扶正片、生脉饮这类药物,小剂量即可,时间也不宜太长,因为天气比较炎热了。养阴生津的药,像麦冬、沙参可以用一点儿,不必过多。
原解放军第309医院副院长、传染病医院管理和健康科技专家卜海兵教授认为,我国抗疫实践证明,中西医紧密结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更应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哨点”作用,中西医结合要真信真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凯说,武汉抗疫实践探索出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成功经验。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社区是防控的桥头堡,中医药是重要防治手段。要努力把疫情防治的关口前移,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和重症率。
人民日报客户端 曹树林
举报/反馈

环球时报

1.7亿获赞 864万粉丝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环球时报》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