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在加勒万河谷爆发的冲突让边境局势徒然升级,双方各有伤亡,这是两国自1975年以来,首次发生的流血冲突。中国官方回应中指责印度违背承诺,非法越过实控线发动挑衅攻击,但没有公布具体伤亡数字。而另一方面,印度称这是印度军队自1999年印巴卡吉尔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损失,民间情绪更是激烈。目前为止,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双方初步同意尽快实现地区局势降温。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印度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没有摆正心态,中国与所有邻国的边境问题只剩印度悬而未决,足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记者:加勒万河谷的冲突是迄今为止中印军方爆发的最严重肢体冲突,也是1975年以来第一次有军人在边境摩擦中死亡,印度方面称至少20名士兵在冲突中丧生,中方则没有公布具体伤亡数字,只表示有伤亡。对此你怎么看?
林民旺:过去多年,中印边界对峙经常发生,而且也有几次规模很大,比如2013年的账篷对峙事件,2014年持续近三个星期的对峙以及普遍关注的洞朗对峙等等。这次在加勒万河谷发生的冲突,确实与以往不太一样,已经出现了人员伤亡,这表明事件正在升级。
回顾整个过程,对峙在4月5日就已经开始,6月6日的时候双方军队最高级别的长官已经达成了共识,军队开始脱离接触,包括加勒万河谷地区也开始脱离接触。但6月15日晚间,印度士兵突然冲进中方实控线,具体情况双方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披露。我在印度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是,印方上校第一次带人越线挑衅,发生第一次肢体冲突,印度上校受伤后撤回。随后,其属下的上尉带了更多的士兵,第二次越线把中方的帐篷等设施都给烧了,于是引发更激烈的肢体冲突。冲突从晚上持续到第二天,规模还很大。
印度是有计划地在晚间来的。因为1996年中印建立信任措施条约签署后,双方达成了边界实控区不能使用枪支的协议,所以就用石头、棍棒等武器互相攻击,可以想见这会导致多严重的受伤。
印方给出的死亡数据有一个变动,后续增加了10多个人。当地地理环境恶劣,又是高原、又在晚间,印度的及时救助没有跟上,导致伤亡扩大。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字,但肯定有不少伤亡。
另外,毕竟是“打群架”,中方很难没有伤亡,中国官方也暗示了肯定有伤亡。我认为中国政府现在的做法很正确,毕竟是一个意外事件,还是希望能够降级不要扩大化。中国不希望局势升温,所以没有公布具体伤亡数据。伤亡情况一报道后,先不谈到底哪一方占了上风或者哪一方吃了亏,如果公布详细数据,肯定会导致双方民众的对立情绪立马加剧。但是,随着印度国内完全非理性地归责到中方,我觉得中国要考虑公布伤亡数据的情况,并且要详细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后,中国也没有公布伤亡数据,已经实质性地教训印度了,就不要再让尼赫鲁太失掉面子。所以,现在中国不公布伤亡数据的做法估计和当年遵循的是相同逻辑,为接下来好好沟通,给局势降温提供条件。
记者:包括只用西部战区的名义回应,都表明了中国的克制。但毕竟造成了人员死亡,事态平静需要时间,如何看待中方的表态?双方能达成“不扩大事态”的默契吗?
林民旺:我想中方发言人把话说得很明白了。第一,事情起源于印度挑衅,违背承诺,出现了伤亡就应该自己负责。第二,中国尽到了基本的人道主义责任,也释放了不想扩大事态的信息。中国的立场和姿态已经很清楚,从道德层面,站位也很高。
至于达成共识,我觉得没那么快,现在印度还没有完全摸清基本情况,失踪多少人,被中方俘虏了多少人,死伤多少人。我感觉他们的媒体信息也不准确,常常变来变去,所以搞起状况都还需要时间。
记者:有观察人士将中方的克制解读为,中国需要一个稳固的周边环境,再加上疫情冲击,所以目光更聚焦于国内民生和经济。这也就造成了印度的误读,将中国的克制理解为软弱。对此你怎么看?
林民旺: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做法比较对,不刻意渲染伤亡,不让大众媒体参与太多。局势接下来会怎样演变还不好说,毕竟出现了伤亡,印度方面一时半会肯定冷静不下来,美国也给了印度虚幻的自信,导致他们可能会有不理性的行动。
另外,作为研究印度的学者,我想从我的领域谈谈感受。我一直认为,印度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有很大责任,他们根本没有研究透中国,没有从1962年的战争中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中印关系的大趋势越是糟糕,中国越不会在任何问题上向印度妥协的。反而是在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友好氛围中,两国的分歧才容易化解,具体争议的问题才好解决。
所以我真的看不懂印度的做法了,他们总是想借助美国施压中国,迫使中国让步。这表明他们根本不了解历史,不了解中国。印度学术界研究中国几十年,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怎么做印度决策者做决策的参考?
记者:边境问题多年以来悬而未决,即便是走上谈判桌,也很难真正有效交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林民旺:双方的谈判和沟通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1988年中印关系正常化后,中印边界问题在各种级别上就已经谈了数十年,特别代表会晤了20多次,印度到现在还幻想着能继续控制东段,中国要让出一点西段才能达成边界解决的最终协议,这不是痴心妄想吗?中国已经和周边14个邻国划了12个边界线,偏偏只有印度没有达成协议。印度还是顾着狮子大开口,似乎把中国当成不丹、锡金或者尼泊尔,和中国打交道的心态一直都没有摆正。
如果印度以平等一点的心态看待中国,而不是以大英帝国的心态和中国打交道,就不会有过高预期。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中国人谈判,如果想要达到10分的效果,一般是先开价到12,然后再在谈判中做一点让步,谈判双方很容易就能达成协议。而印度不一样,印度人会一下子开价到20,这样就让谈判变得异常困难。
我真为印度操心,他们1947年建国到现在和所有周边国家的领土边界问题都没有解决。我有一次去孟加拉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位印度高级官员发言说,中国和周边所有国家都解决了边境问题,就是没有和印度解决,是因为中国在专门针对印度。我当时听了就很生气,就站起来提问他,中国有多少个邻国,印度有多少个邻国。现实情况是,中国解决了除印度外的所有边境争端,而印度一个都没有解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中国身上还是印度身上?
中国提供了很多解决边界问题的机会和契机,但每次都以印度方面的漫天要价告终。
记者:从整个印太地区来看,印度正在选择与美国靠拢,对中国施压吗?
林民旺:这个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印度已经基本上与美国站在了一个阵营,说更难听点,实际上印度已经是美国的准盟友。所以特朗普提出要搞G10,将印度纳入进来。
记者:也会有分析认为,莫迪上任以来,国内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内部矛盾越来愈大。如此一来,印度通过外部冲突转移矛盾的动机就增强了。对此你怎么看?
林民旺:我并不认为印度的主要目的是转移国内矛盾,因为莫迪在这方面没有太强的动机。一方面莫迪的支持率还行,虽然经济遭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也招致了反对党的批判,但这些都不构成他转移矛盾的足够动机。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边境问题是印度长期以来“小偷小摸”的习惯造成的,中国过去多年为了大局忍让着,有些惯着他们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印边界的管控机制导致印度人可以说肆无忌惮的挑衅中国。尤其是双方不允许在边界开枪,只可以吵架。印度人很擅长吵架的,中国人吵不过他们。于是他们每次跑到中方实控线来,中国又不能拿他们怎么样,导致他们的行为越来越过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记者:在边境管控协议存在的前提下,中方似乎能做的不多。未来如果类似事件再发生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林民旺:我觉得做不了什么,中国现在还是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只要对方做出过分举动,就必定要坚决地给他回应,给他几次坚定的小教训,当然最重要的是顶得住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对外宣传上,要保持低调,给他留点面子,只要敢挑衅就好好“回应”,狠狠地“回应”。
记者:这些“回应”应该包含哪些方面?除了外交回应还能有哪些方式?
林民旺:不要仅仅是外交语气的强硬,骂战没有意思,我们只有一家《环球时报》会怼怼印度人,但是印度所有媒体都天天在怼中国。对方一旦越过实控线,该打架就打。像这次一样,讲道理不听,那就只能如此。不惹事,不怕事,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记者:你曾经提出,由于中印实力差距进一步扩大,再加上国际环境以及印度自身的变化,中印原有的战略合作基础进一步被削弱。如今边境冲突再起,未来的中印关系会有那些变化?
林民旺:未来不好说,先看看这次危机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处理结果。事件降温需要一点时间,中印关系一直以来好也好不到哪里,差也没差到哪里,十多年以来一直维持这样的状况,未来这种不冷不热的局面大概率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