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昌保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和澜沧江水运的开通,加上正在筹建的“永平——昌宁” “弥渡——昌宁”高速公路,昌宁将成为有三条高速路连接的县城,保山到昌宁将实现1小时通达,昆明到昌宁车行时间也将从现在的8小时缩短为5小时。待到2021年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按预期开通时,昌宁汽车经1小时车程后便可接入全国高铁网,由此,昌宁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也将随交通瓶颈的破解而得以呈现。可以说,今天的昌宁已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伴着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春风,其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县委政府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通过深挖地域文化内涵,探寻全域旅游精品线路的科学设计;借力专家团队“把脉开方”,广泛吸收专业领域的新理念、新思想。目前,“温泉走廊”“古茶走廊”“霞客走廊”三大走廊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已跃然蓝图之上。昌宁,意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自己的“金字招牌”——
摊开云南省地图,在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临沧市凤庆县、永德县,大理州永平县、巍山县、漾濞县三州市七县区结合部,可见一个美丽的名字——昌宁。
昌宁,取意“昌明、安宁”,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虽“城不大而颇高”,然当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经此地时,亦以“边疆之雄”形容之。
一个地方的气质总是应山水而生,出之为人性、反映于文化。当唐古拉山串串冰凌化作点点浪花汇入那条中国西部最具神奇色彩的河流——澜沧江,流经这片多情的土地并与从丽江择路福祉的黑惠江深情相拥时,一方水土之上,一方人质朴、明净的特质因然养成。
“田间稻谷之秋色和农民之劳作给予每一个过路人极大的感动。镇上的一切自然事物,如路边割牛草的中年人,池塘上嬉戏的小孩,拽着杆茎向下垂的沉甸甸的稻穗,都能让一个初来乍到者知道,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正在蓬勃生长着的小镇。”在时间长河中的某个点,一个旅人踏上这片土地,用这样的话语记录这里的人和事。(这里的“小镇”指昌宁县漭水镇。)
2000年前的大甸山,哀牢文明从兴盛走向融合。自古以来,昌宁就是西南茶马古道支线的必经之地。在苍翠的古茶林中、在炊烟笼罩的诗意田园里,这片澜沧江流域的优质茶产区、滇西核桃主产区之中心地带,必然成为今天大滇西旅游环线的一个重要节点。“高山锁河谷,十里不同天,山脚甘蔗流蜜,山腰茶叶滴翠”是对其自然形象贴切的写照,“千年茶乡、田园城市”是她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片。在不远的将来,通过不断谋划与科学发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力量的推动,在其无穷的外在魅力之下,昌宁,或将迸发更大的活力与激情,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生活之典范画作。
诗画之境 温润田园
温泉,一个顾名思义的地名。在昌宁县温泉镇小桥温泉旅游度假区,人们伴水而居,每天皆有“美人汤”可沐浴。
从自然资源上看,昌宁旅游可谓得天独厚、富甲一方,其境内自然亮点不一而足,单温泉资源就十分丰富。“温泉”一地,即“温润”之名(指代“温润保山”)的一道缩影。
在昌宁,大小温泉出泉点共百余处,横跨温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分布于柯街镇、卡斯镇、湾甸乡、鸡飞镇、温泉镇、漭水镇等多地,其中以橄榄河温泉、玉地里温泉、鸡飞温泉、湾甸大田坝温泉和小桥温泉最具开发价值。随着温泉镇小桥温泉项目一、二期的建成,目前已有近千户人家入住,不少外地人也在此投资买房,特别在一些中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规划中,小桥温泉的这个“家”便是康体养老的理想栖居所,来了就不想走,还要招朋唤友一起来生活、一道来养生。
泡完天然神汤,再品杯中圣水。在白鹭翻飞、层峰叠翠、云雾缭绕的茶园深处,古茶群落正在吐露着千年的心声。作为澜沧江中上游最大的茶产区,昌宁素有“沧江茶源”之美誉,其茶资源之丰富可以想见。她是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也是首批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据统计,全县共有茶园面积31.34万亩,总产干茶2.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3.6亿元,其中,古茶树就有147767株,总株数和古茶群落数均居全省前列。位于漭水镇茶山河的茶王树高16.8米、地径110厘米、胸径75厘米、枝下高1.1米、南北冠幅8.0米、东西冠幅8.0米,是茶树家族的一个族长和代表,它护佑着“千年茶乡”茶香千年。
映着古茶群落,被人们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穿境而过。小湾电站蓄水后,高峡出平湖(澜沧江百里平湖)、彩虹挂山间,风光美不胜收。在昌宁境内,该航线主航道长120余公里,上至隆阳区霁虹桥,下至小湾大坝,东至黑惠江,是昌宁县流淌着的资源。坐在船头,任思绪与美景蹁跹,忘却琐事俗人,与自然仙界完美交融。
透过航拍画面看昌宁,其地势北高南低,有高山、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漭水天堂山、翁堵立木神山、卡斯大兰山、柯街大禄山、珠街八卦山等均属横断山脉,它们巍然挺立,犹如昌宁的神。
凭借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的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立体气候优势,这里生物多样性突出、林业产业特色鲜明。天堂山生态旅游景区林区森林覆盖率超95%,是昌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其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完好,有世界上最大的万亩人工秃杉林。全国少有的千亩高山湿地、万亩红色杜鹃林、十里黄色杜鹃林带走廊、珍稀物种木莲花等,共同构筑了昌宁最美,同时也是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屏障与自然资源。
“彩云之南雾故乡,绿水青山鹭成行,霞客升庵醉忘归,璀璨明珠映沧江。”在优良的天然禀赋与厚积薄发的后天努力中,昌宁这座云南省重要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中心、最适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唱着山歌一路前行。近年来,她先后收获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等美誉,可谓不负上天眷顾。
哀牢故地 秘境天堂
时光回溯到2012年10月。当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的一名砖厂工人开着推土机在位于该村委会漆树坡小组东南侧,距离县城约3公里的今大甸山遗址地带推土开挖,突然发现一片铜绿色的东西并上报时,一段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古哀牢国传奇历史便随着其后的考古工作重现人间。
从人文资源的角度上看,昌宁是中原汉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其文化多元性特征突出明显。
这里有灿烂的青铜文化,建县以来共有5个乡镇25个地点先后28次出土大批文物。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年代多在春秋中晚期至西汉初期,距今2600—2200年之间。在众多的青铜文化遗存中,春秋万家坝型铜鼓、战国靴型铜钺、战国铜箭箙、战国山字格螺旋纹柄剑、人面纹柄铜弯刀、战国龙纹铜编钟等堪称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华文物的瑰宝。特别在大甸山墓地出土的268件(套)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等随葬品,揭开了古哀牢国的神秘面纱,成为昌宁作为哀牢古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核心证据。
五月十五这天的帕旭自然村,傣族群众一早便在缅寺周围点上油灯,念经祈福、对歌跳摆。位于湾甸傣族乡西南部的帕旭自然村是傣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村民通用傣语、着傣服、住装饰有金孔雀的傣族风格民居并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汉文化强烈的影响和冲击下,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昌宁,共有8个世居民族、18个外来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131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78%。湾甸的傣族文化、耈街的苗族文化、珠街的彝族文化、卡斯的布朗文化、田园的清真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不同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昌宁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龙潭寺、清灵寺、圆通寺、清真寺、傣族缅寺、长山教堂等宗教圣地都是游客感受宗教文化的首选。2006年,“昌宁苗族服饰”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苗族服饰为题材,县里编排的舞台剧《苗岭天风》获保山市歌舞乐大赛特等奖,微电影《苗岭霓裳》获云南省中国梦文艺作品大赛优秀奖和北美国际金熊猫微电影节人文提名奖。
在规划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着力打造以“柯街—卡斯—鸡飞—温泉—漭水”为主的“温泉走廊”,形成错位发展的温泉养生度假旅游产品集群;充分挖掘茶马古道文化,启动以“漭水—田园—温泉—翁堵”为主的“古茶走廊”茶文化体验环线规划及云茶1958茶元素主题街区项目建设;充分挖掘“霞客文化”,启动以“西山森林公园—天堂山—澜沧江—漭水—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为主的“霞客走廊”旅游环线规划。其中两条,都与昌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关。
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茶马古道、徐霞客游路;壮观的古战场遗址——湾甸大石城古战场遗址、盟军飞机失事地遗址;历史斑驳的古居民房——大田坝古民居建筑群、翁堵杨家老宅、鲁道源将军故居、卡斯赵德裕师长故居;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的墓葬文化——大甸山古墓、漭水镇玉聪墓、田园镇杜中墓……如此丰厚的历史遗产,在现代化程度日趋普及的今天,更加显现出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不朽的文化价值。
大甸山遗址已被核定为国保单位。近日,昌宁县图书馆通过实体书店、网络书摊等各种渠道采购了包括《滇国、滇越国、哀牢国史料汇编》《哀牢夷雄列传》《哀牢本草》等30多种、100余册内容涵盖历史传记、史料汇编、考古研究、医学本草等关于哀牢文化的书籍,建立起哀牢图书资源库,助推昌宁历史文化研究。
有人说,文化和旅游本是“孪生姐妹”。有文化为魂,旅游才能“体态丰美”。
智慧注入 “走廊”打通
“要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内环线建设的契机,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中提前号准自己的脉,运筹帷幄方能昂然前行。”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为推动昌宁文化旅游全领域、全产业、全要素深度融合,不断衍生旅游新业态、拓展发展新空间,全面做好“三大走廊”的规划,近一段时间来,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的规划专家团队和昌宁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与部分企业代表一起,走遍了昌宁的山山水水。
6月8日,昌宁县召开“三大走廊”规划暨第三届哀牢文化研讨考察调研会,会议指出,在规划调研工作中,全域化编制、精细化布局、品牌化设计、阶段性推进、本质化挖掘,充分利用“+旅游”模式,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科学规划,整合开发,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从季节游向四季游延伸、从局部游向全域游拓展,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规划高效编制;对全县旅游资源、旅游战略、发展定位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把最新最前沿的理论指导与昌宁实际紧密结合,拿出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的规划成果,站位全国全省看昌宁,面向未来看昌宁,形成一个具有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的规划文本,为昌宁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文化旅游高度融合。会上,专家团队听取了县文旅、住建、农业农村、文联等有关部门就目前昌宁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观看了昌宁旅游形象片和哀牢迷踪纪录片。
在随后十多天的实地查勘中,专家团队认为,昌宁适合发展森林康养、避暑休憩、研学基地等乡村旅游,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各异、互补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和基地,将单一景点或项目串联起来,组团打造区域乡村旅游圈,打造复合型乡村空间。
在翁堵镇和鸡飞镇,专家提出,应抓住境内独特的温泉、生态茶及中药文化等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重要特色,依靠独特的人文风情、抗战文化、特色产业、土林奇观、建筑特点等优势,打造特色休闲体验产品,积极推动茶旅体验、土林探秘、果园采摘、中药国粹文化体验、农家乐、特色温泉民宿游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
在考察了黄家寨古茶公园、澜沧江高峡平湖景区、河尾老宅子、阿背寨温泉、羊圈坡、茶山河、鹅头草甸、明华古民居、中药材种植基地、汪家箐等资源点后,专家指出,可依托阿背寨、黄家寨重点发展半山酒店、特色民俗民居,依托耈街原生态农耕体验、参观古村落、摄影采风、农业科普、核桃产品精深加工及核桃特色菜谱开发等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主题公园;依托澜沧江流域等沿线,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养生、游船、健身运动等旅游项目;依托天堂山丰富山林资源,打造一批休闲避暑的森林康养基地。像耈街这样的地方,少数民族元素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不仅可打造特色民宿客栈,还可组织越野拉力赛等。坚持“乡村旅游+”理念,就是要注重多种开发、多种经营,推动乡村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与复合性充分展现。
“澜沧江江水极深极蓝,于平静之中仿佛蕴藏巨大能量。其两岸高山之上也相得益彰地生活着一些生机勃勃、气质朴素的人们,这些人的生活与劳作方式是漭水千年在地智慧的极佳反映。”受到“千年茶乡”昌宁的召唤, 近年来,一些研学、农耕体验活动其实已在民间有声开展。今年,由美丽中国支教老师赵子语发起的项目“茶里茶外”就已在昌宁县漭水镇成功进行过系列活动。该项目立足于乡土教育,意在使背负漭水未来希望的少年能传承千年在地智慧,了解现代经济故事。最终,他们将超越乡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刨析、构思、宣传漭水旅游文化,展望家乡未来……
保山日报记者 蒋 蕾 通讯员 刘信莹
举报/反馈

保山要闻

5163获赞 9575粉丝
举万家灯火 与时代同行
保山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