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虽小,历史却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文│荆方 编辑黄琳
沙溪古镇玉津桥
如果说大理和丽江是彩云之南胸襟上耀目的玫瑰,沙溪古镇则是藏在发髻里的一朵幽兰。同样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它的身影在大山的缝隙里若隐若现,跟艳光四射的大理和丽江无法相提并论。
沙溪古镇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处于大理和丽江之间,距离两者都是一百多公里。镇上四分之三的居民是白族,它被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千年古镇”。
沙溪虽小,历史却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早在 2400多年前,沙溪先民便已拥有青铜冶炼技术,是滇中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唐朝到民国的一千多年间,马帮驮队浩浩荡荡走过沙溪,用财富和文明一遍遍淘洗这个深山里的边陲小镇,沙溪逐渐展示出令人沉醉的美丽和舒适。
唐代以后,沙溪周围陆续建成了四大盐井――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兰州啦鸡盐井。
沙溪的地位发生质变,不再是单纯的驿站式居所,它在茶马古道上财富传递者的身份上,多加了一层财富生产者的身份。举足轻重的盐都,一颦一笑都影响着周围地区的经济。元代开始,沙溪古镇就成为滇西北炙手可热的重镇,这种繁华一直持续到民国。
寺登街的鲜花
沙溪古镇的灵魂是寺登街。寺登街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由东巷和南北古宗巷为主干,加上若干曲径通幽的小巷子,罗致成大型居民区。整个居民区几乎全是百年老屋,朱漆梁柱,粉墙黑瓦,站在东巷口望向寺登街,灿烂的艳阳透过路旁的依依杨柳,把街道掩映得半明半暗,街道分为主干道和行人甬道。
两条小水渠在斑驳的树影下水光闪烁,就像马队里一路响起的银铃铛。小水渠的另一侧是临街的商铺以及人行甬道,人车分流就用小水渠和路边的杨柳隔开。
这种街区布局,很像《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宋代汴梁城的大街:主干道和人行道被路两边的两条水渠隔开,沿着水渠两边是桃树、杏树组成的绿化带,春夏之际漫天彩云,花瓣落满清澈的水面。
寺登街的鲜花比汴梁城还多,除了间杂在杨柳里的花树,每个商家门前都有各色小花坛,有的院落外墙上还会垂挂下一簇瀑布样的粉蔷薇。间或从墙里飘出一段古老的曲调,可能是流传千年的剑川古乐《浪淘沙》。这些诞生于唐宋之间的古曲已经失传,但是在寺登街还有老人会弹奏完整的曲调。走在这样的街头,脚步自然会放慢、说话自然会放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四方街的古戏台
四方街是一个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的小广场。因为常年接待马队,沙溪古镇的布局比别的古镇多了一层疏朗的气象,四方街比丽江古镇的要大很多,开阔的格局令人精神一振。
广场以整齐的红砂石铺地,围绕广场是保持着百年原貌的各色店铺,朱漆的隔扇门上雕着古老的木雕图案,幽暗的花窗里坐着白族女人,正在一针一线地刺绣着千年不变的纹样。
广场中部,坐东朝西是一座魁星阁古戏台,这是一座建成于清代的古建筑,但是风格俏丽明快,第一层是梁柱支撑的稳稳基座,第二层是有顶无墙的大舞台,第三层是精巧的小阁楼,每一层都有细高的飞檐指向远方。
戏台正对四方街广场,让人遐思那万头攒动的观看场景。事实上,现在每年二月初八“太子会”,沙溪人依然会组织盛大的庆祝活动,全镇人盛装出现在四方街广场,还有人登台表演,一切遵循古制。沙溪人个个能歌善舞,据说没有上过这个古戏台表演的,不算合格的沙溪人。
戏台对面是沙溪古镇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兴教寺。寺院建于明代,现在大殿里的某块瓦片上还有“永乐十三年乙未年四月初四”的字样。寺院大门前有两棵参天古槐,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沙溪古镇的兴教寺,是全国唯一遗存的白族密宗佛教寺院。寺登街在古时被称为“南坛”,意为南面的佛坛,兴教寺扩建后,“南坛”便改名为“寺登”。兴教寺的建筑是三教合一的样式,儒释道在这里轮流执政,体现了沙溪人海纳百川的生活状态。白族话的“登”就是“地方”的意思,寺登街这个汉白交织的地名,彰显它奇特的身世。
优雅奢华温柔乡
但凡富庶殷实之地,经过几代人的滋养后,往往催生出优雅、奢华的生活方式。拨开寺登街今天平淡的生活,总能发现昔日的凤毛麟角。
四方街的周围民居街巷交错,庭院深深。这些散落在街巷深处的宅院,飞檐高翘、砖雕层层,都有着白墙灰瓦、规格严整的建筑风格。这些院子的规格或是“三坊一照壁”;或是 “四合五天井”,最奢华的是“走马转角楼”,庭院里楼宇环抱、花木扶疏,那宽阔的奢华不像民居,倒像是王公贵族的后花园。
从兴教寺出来,沿着东巷慢慢走,经过一个手工木雕小店,再路过一个挂着小灯笼的客栈,石板小路突然到了头,眼前是东寨门,东寨门外一条缓缓流淌的大河赫然拦住去路,仿佛一场清梦未醒,船却已靠岸。
寺登街完好地保存着三道寨门——东寨门通往大理、洱源;南寨门通往漾濞、乔后盐井;北寨门通往西藏。东寨门外黑惠江平稳浩荡,百年玉津桥连接两岸。
马帮铃声渐行渐远
2001年,一群瑞典人惊讶地发现了这个宝藏古镇,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宣布寺登街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沙溪寺登街被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这个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古集市保留着当年的全部面貌,令世界惊叹。
沙溪的富贵湮灭于20世纪,随着机械化的到来,马帮的铃声渐行渐远,幸运转盘的指针在20世纪50年代悄然划过了沙溪。1952年云南省修建214省道,绕开了沙溪这条古老的路线另辟蹊径。失去了交通的护佑和盐都的加持,沙溪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不是自驾,无论你用什么交通工具,都必须在剑川县城转乘长途汽车,45分钟才能抵达古镇。
当最后一队马帮叮叮当当走过四方街宽阔的广场,古镇人过起了波澜不惊的小日子。大江大河的远方和大风大雨的未来都已不属于沙溪,一种乡愁似的安宁和寂寞代替了往昔的热闹,很像我们远离的故乡——在那斑驳暗淡的孤单里,藏着我们多愁善感的成长。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82万获赞 222.4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