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嗣汉天师府,版权归其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人,图文无关,转载旨在弘扬道教新风,欢迎关注该自媒体,如拒绝转载请联系本人,将即刻删除。
防非止恶,进善登仙,众行之门,戒是关键。
道经谆谆告诫凡俗之人:你们置身于尘世之中,六情染着,五欲沉迷,内浊乱心,外昏秽境,驰逐名利,耽滞声色,只有入道持戒,才有可能获得解脱。
道士能否严格持戒,反映出奉道之心是否虔诚,显示他宗教修持、道德涵养的品位。
一个凡俗之人,在发心入道,皈依道门以后,就要恪守戒律,将持戒作为规范、约束自己言行的条规,指导自己生活、修炼的准则。在那些严肃修持的道士心目中,宁一日持戒为道德之人而死,却不忍百岁犯戒而苟生。
道门的高道大德,传派的开山宗师,大多是严肃持戒的楷模,至于一般的修炼道士中,也不乏持戒精勤的有道之士。
早期道教已经创制出戒律,以规范道民的行为。陆修静认为学道当以戒律为先,道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无德无行,则非合格的道士。他提倡学道之人,应该内执戒律,外持威仪,依科避禁,遵承教令。
至唐代,道教的戒律已趋于成熟,有详略不等的戒条供道士受修。条文简略的戒律有: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明真二十四戒等。
唐代出家的道士,可以依次受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以致三百大戒。所谓“三戒”、“五戒”、“八戒”和“十戒”,多以三纲五常作为其主要内容,且略同于佛教之戒律。
三戒,又称三皈戒,即皈依道、经、师三宝。初起心入道者,首先受三皈戒。
五戒,又称为老君五戒,即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和妄语戒。道教认为老君五戒,旨在使人除五欲,修五德,持五戒,出五浊。
八戒,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二者不得淫欲以自悦;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者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
十戒,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五戒者,不得馋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六戒者,不得饮酒过度,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七戒者,不得探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道教戒律的主要内容,就其实质而言,不外乎扬善于止恶两个方面。道教主张以清虚务道为人之第一要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存在着伦理道德,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道德关系。其主旨可概括为八个字: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道教戒律禁止杀害动物,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杀生是最为不可饶恕的行为。道教反对虐待动物,保护生命,救死扶伤,使得一切生命能够终其天年,无有天伤。植物也是具有生命的灵性,人们不能乱砍滥伐,否则会遭到祸殃,就会下地狱,受吞铁丸之苦。《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说,不得烧野田草,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竭水泽,不得以污秽之物投井中,不得塞池井。
为了使这一套道德规范体系能够更加有力的推行和实施,道教采取了很多现实的方法,比如功过格的使用。功过格是人们把自己每天做的善事和恶事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看自己的积善行德的情况,以预期自己将来的回报。而且,在道教内部,对违反戒律的信徒,还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道教戒律通过自身的理论教化和本教的信仰者积极地引导,欲使人们学善明善,期望整个社会能够风俗淳美,道德高尚,是为劝善。因此道教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利他行善,既是信徒寻求宗教解脱的手段,也是实施道德教化的目的。
举报/反馈

道教文摘

22.9万获赞 4.7万粉丝
关注我,来了解中国道教和当代道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