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中,俗称“海水稻”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开始试种,这是海水稻在柴达木盆地首次试种植。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针对当地自然条件,专门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目前计划先试种100亩,为后期大面积试种提供数据样本。
此前报道:
袁隆平称全国海水稻将扩大至10万亩,盐碱地改造100万亩
2020年海水稻全国联合插秧活动于当日在山东青岛、潍坊,青海格尔木,浙江温州四地同时启动。袁隆平通过视频致辞表示,今年全国海水稻的推广面积将扩大至10万亩,团队同时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为带动全国改造1亿亩打下坚实基础。
延伸阅读:
如何开展海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指导意见:“不断发掘水稻耐盐碱基因,并将其转育到籼粳交高产杂交稻,特别是第三代杂交稻上。”4月14日,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及建设推进会上,科技日报记者获取以上信息。
“耐盐碱水稻研究许多国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甚至有些国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进展都不大。为什么我们仅通过短短几年研究,就有所突破?”袁隆平说,“因为我们将水稻耐盐碱基因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结合了起来。”
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发展耐盐碱水稻的目标是,在10年内,选育出耐盐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碱在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且年推广面积达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这样每年就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
“300亿公斤粮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湖南目前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说到此,89岁的袁隆平院士很是兴奋。
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以袁隆平院士为先锋的我国水稻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基于此,由袁隆平院士倡议,以抢占国际盐碱地利用技术领先地位、培育粮食生产新增长点为目标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中心正在加紧筹备建设中。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 新华网 科技日报
流程编辑:TF020
举报/反馈

北晚在线

4521万获赞 295.2万粉丝
专注报道您想看的新闻
北京晚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