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湖南压实责任抓粮食生产
(5月18日,澧县城头山镇牌楼村,村民在播撒优质水稻种子。今年,该县对隆两优1212等15个优质稻品种做好品比试验,为高产丰收奠定基础。柏依朴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尚武 刘勇
小满时节,万物将实。湖南洞庭湖主产粮区,水稻拔节生长,一片葱绿。
自古号称“天下粮仓”的华容县万庾镇,水稻长势喜人。当地新耘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司旗下合作社为农民代耕代种,在月形村创办机抛秧千亩示范片,返青分蘖快,丰产苗架好于往年。
湖南作为主粮大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始终重农务本。今春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层层压实责任,抓好早稻生产,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第一仗。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沉甸甸的家国担当,扛起粮食安全的重任。
(4月25日,道县富塘街道立埠村,农民在田间忙碌春插,抢抓时节整田、插秧,确保水稻丰收。蒋克青 唐伯靖 摄)
洞庭湖腹地华容,历来物阜民丰,以其地建有古粮仓,称为“万庾”,意思就是“江南粮仓”。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兴水利、除水患,在洞庭湖平原建成全国第一个商品粮基地。
如今,洞庭湖区1000万亩肥沃耕地,是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稳定器”。
湖南是杂交水稻的故乡。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上不断刷新纪录。
立足这些优势,省委、省政府始终重视粮食生产,虽历经种种风险挑战,湖南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有的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今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地位凸显。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心目中,作为农业大省、主粮大省,危难时刻肩负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是政治责任,使命光荣。
没有哪个产业像粮食这样,尽管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掀起惊涛骇浪。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省委、省政府科学应对,今年抓粮食生产的关键,就是要牵住早稻生产这个“牛鼻子”,早稻打好第一仗,双季稻有保障,稳了面积稳产量,全年粮食生产就掌握了主动权。
春耕之前,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各市州今年粮食生产指导性目标任务,要求各地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纳入2020年省政府对市州政府的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范围。
任务级级分解。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主产粮区,调研粮食生产,督查早稻面积落实情况,帮助解决双季稻生产中的难题。
责任层层压实。省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措施:在全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市区支持发展30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确保早稻面积增长目标落实到田间。
凝聚支农合力。分管农业的省领导协调农业、供销、粮食等相关部门,及时调运种子、化肥、农药,确保春耕不误农时。
让农民吃下“定心丸”。2月底,国家发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南方早籼稻价格定为每100斤121元,比去年提高1元,释放出稳定早稻面积和产量的明显信号,激励种粮大户多种粮。
受疫情影响,省财政带头过“紧日子”,也要确保粮食生产投入增加。今年,全省统筹落实早稻生产资金5.6亿元,是历年来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随着压力和动力层层传导,省市县乡党政一把手下到田间地头,拿出真金白银,出台激励措施,迅速将早稻面积落实到农户到丘块。
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衡阳县,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产粮大县安心产粮,示范带动夺高产,粮安天下显身手。
据田间调查,至4月底,全省早稻大田播栽完成计划任务的99.7%,早稻生产进度比去年快6.5个百分点,粮食夺丰收已掌握主动权。
(4月2日,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温室育秧大棚里,村民在给早稻秧苗喷肥。 刘欣荣 摄)
作为粮食主产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湖南,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9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
但是,在地处湘南丘陵的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杨玉明兄弟三人的“人均耕地面积”却接近120亩。
“我们3户原本只有9亩田,2011年通过土地流转,把三个村民小组的350多亩水田全部承包下来,合伙种粮,今年正好第十个年头。”
杨玉明告诉记者,今年政府扶持力度特别大,所以他们兄弟今年种早稻也就种得最多,210亩能种早稻的水田全部种双季稻。
近5年,杨家兄弟每年种350亩水稻,纯收益在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杨玉明说:“平均每人分6万元左右。再加上为别人搞田间机耕、机收服务的收入,小康生活还是有的。”
规模化种粮,农民才有效益。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土地流转,扶持成千上万的农户,像杨玉明一样投身规模化种粮。
据各地反馈汇总,目前我省已有超过53%的耕地实现土地流转,人均耕地不足的“瓶颈”正逐步破解,粮食生产从一家一户的“一亩三分地”迈向百亩、千亩甚至万亩规模经营。
规模化种粮需要社会化服务。为此,我省于2014年启动“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大力扶持100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1000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000个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示范带动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
作为“为农服务”生力军,省供销系统推广土地托管模式,种粮大户可根据“菜单”购买服务,机耕、施肥、治虫、烘干、仓储等环节,缺什么买什么,称为“点菜”;也有大户把耕、种、管、收、加、贮、销全产业链托管,又称“田保姆”式托管。
据省供销社统计,近3年全省供销系统土地托管面积每年增加200万亩以上,去年总面积达到727万亩,发展势头喜人。今年,全省供销系统土地托管面积有望突破1000万亩,让大户种粮省力省心、增产增效。
(4月17日,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淳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在进行早稻插秧。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通讯员 李圣景 摄)
近年来,我省主推绿色技术,千方百计帮助种粮大户降成本的同时,提高湘米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大力发展机械化,降低种粮人力成本。
大力补齐机插、机烘短板,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助力大户种田规模化发展。机械化种粮降低人力成本,全省实施“农机三减量行动”:推广化肥同步深施机,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植保无人飞机,减少农药施用量;推广生物质制肥机,减少养殖粪污。
推广绿色新技术,减少化肥农药降成本。近几年,全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化肥农药实现“负增长”,每亩节本逾100元。
省农技推广总站重点推广再生稻,增添湘米绿色“底色”。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虾、稻鱼、稻蛙的搭配,稻渔互促改良田间生态,生态稻米价格翻番。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约3000万亩,水的利用系数提高,抗旱保收能力增强。据测算,项目区粮食综合产能每亩可提高100公斤以上。
好谷出好米,好米卖好价。近3年来,省粮食部门大力推行“优质粮油工程”,推动粮食供给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转变。
以“绿色优质”为导向,“优质粮油工程”带动全省粮油产业绿色优质发展模式加速形成。3年累计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9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32.4亿元,纳入建设的22个国家级示范县、6家省级示范企业、8个省级重点县(特色县)优质品率达到61%。
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种粮大户李旭芳告诉记者,在粮食部门的引导下,他今年种的1600多亩早稻全是优质品种“湘早籼45号”。现在禾苗还在田里长,稻谷订单已经到手,每百斤130元,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还高9元。
在安仁县,粮食部门扶持龙头企业“生平米业”,带动种粮大户尝到品牌的甜头——粮食不但不愁销路,还能享受到一定的品牌溢价收益。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5月31日01版)
举报/反馈

华声在线

257万获赞 33.1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
华声在线官方账号
关注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