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王则,荒年流亡到贝州,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庆历七年(公元1047)冬,与教首李教等谋,拟联合德、齐等州教徒,准备在次年元旦同日起兵。因教徒潘方净带刀往见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贾昌朝,迫其投降不成,乃提早于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占领武库,释放狱囚。王则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圣”,以示推翻宋王朝的决心。次年,仁宗诏河北转运使开封知府明镐、河北宣抚使文彦博,率兵赴贝州讨王则。明镐先至贝州,重兵攻城,王则据守抵抗,久攻不取。明镐以贝州城峻不可攻,佯攻其北以牵制,在南门凿地道。文彦博率兵至贝州时,适逢地道穿通,遂选壮士夜半入城。王则纵火牛攻之,官兵以枪击中牛鼻,火牛还攻,王则招架不住,开东门逃至村舍,贝州总管王信,追而擒之。王则固守城池六十六日,最终溃败,被押送至东京(今河南开封)。仁宗赵祯皇帝仅杀魁首,州人未事株连,遂诏改州名为恩州,以示恩威昭炯警戒命名之义。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改贝州为恩州,恩之命名自此开始。
民国年间,邑人对恩之命名提出质疑。据《重修恩县志·舆地志》记述:“宋或无德于恩······王则本非恩人,安能罪及我恩耶?”民国三十一年,恩县人孙毓炳(清代邑庠生、历任江苏阜宁、河北大城等县县长)撰《呈请改易县名文》说:“考其所谓恩者,特就附逆之徒而言耳,于全州人民无与也……历宋、元、明、清四代将及千年,仍沿此罪戾名,称是以王则一人之乱,而使后人子子孙孙永含其垢而袭其污也。罪为一人赦及全县,罪在千年之前而赦及千年之后,顾名思义有是理耶?公民等每念及此,咸为可耻,公共磋商拟改名为漳南县。考隋开皇年间曾名为漳南,因漳水在县北故名,较之其他东阳、历亭等名独为名显,且以全县疆域言之……”孙毓炳将上文逐级上报国民党南京政府,呈请鉴核。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此没有回应。
对王则的评价,1979年版《辞海》解释:“王则,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首领……他突围到村舍,被俘至东京,英勇就义。”起义无罪,恩抚何来?
王则兵变性质如何,则当别论。仅就兵变发生在贝州,改名为恩州一事,就为恩城增加了地方色彩。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恩县。恩县城关、四女寺、吕庄3个区的26个乡镇划归平原县;西南部的两个区14个乡划归夏津县;西部的旧城、腾庄两个区划归武城县。1965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平原县所属四女寺、郝王庄、蔡庄、董王庄、大屯5个公社划归武城县。(参阅王玉杰有关资料)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62万获赞 238.4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