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晶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有着沉鱼落雁之貌,倾国倾城,与王昭君、貂蝉、杨玉怀并列古代四大美女,位列榜首,其在大众心目中独一无二的美可见一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话,为何情人眼里就能出现“西施”,其实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对此进行了印证。
“晕轮效应”,指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在人际中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与此吻合,于是人们贴切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晕轮效应。情人眼里之所以能出西施,是因为在两个爱情甜蜜的伴侣心目中,对方就是最美的,爱屋及乌辐射到对方的方方面面都甚觉美丽。
『01』
从古至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很多“晕轮效应”造就的或欢快或悲伤的故事,都引起了人们的警示。
在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小说中,伊丽莎白是个美丽大方、睿智正直的一个女孩,最初因为对达西傲慢的态度心生偏见,对风度翩翩的维克汉姆军官心生的好感,让她轻信风流成性的维克对达西的不实和歪曲之言论,好在经历了误解后伊丽莎白及时反省,最终成就了和达西的一段美好姻缘。
『02』
同样,在中国古代,一曲《凤求凰》让司马相如获得17岁美丽而才华灼灼的卓文君的青睐,也让两人一见钟情的故事流传千古。司马和文君隔着深深的门第之见,男方出身寒门,女方是富家唯一之千金,为着爱情文君与司马勇敢私奔。
然而,故事在后来发生了反转,随着岁月流逝文君青春不再,司马在得到岳父的帮扶和凭借自己的才华,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很快移情别恋,文君没有像柔弱女子哭哭啼啼乞求,而是用一首《白头吟》作为挽留和道别,里边有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流传成经典。
文君和司马后来的故事不得而知,但前后落差整体比较大,可以说,这和《傲慢与偏见》中都因为初次心生好感或厌恶,影响了整体对一个人的判断,形成“晕轮效应”。
『03』
“晕轮效应”其实是一叶障目的盲点,人们更多出于喜好去直观判断一个人,相对比较感性一些。在当今的社会里,对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更有鉴定意义,笔者对此有一些基本的建议,以此共勉。
第一,养成客观看待人和事的习惯,避免情感盲目性。对于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从小接受的教育相对比较单一化,比如“爱憎分明”这样一种强烈的情感趋向,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也在不断变化,以不变的眼光看待周边人事,容易固步自封,阻碍视线。
在情感中,互生好感是相恋的开始,也是多年往事的美好记忆,如果幸运的感情一直幸运是幸福,但倘若当初的好感是错觉而得,此后将造成长久甚至一生的遗憾。在情感里,衡量一个人的真挚不是为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他/她是否大多情况下都拥有人类共同具备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具有稳定性,不出意外会贯穿一生。
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女性说:“当时真是瞎了眼”,可当时她们又在干什么,对方做一件很小的事,比如:送一朵玫瑰就感动万分,却忽略了最需要具备的朴素的高尚品质。当然,年轻的时候,谁还不会犯迷糊?愿我们随年龄增长,智慧与时俱进,智慧会让人学会甄别,从而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第二,换位思考人性。《红楼梦》中有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处事原则,笔者深以为然。人情在某种程度就代表人性,一个成熟的人一定能够洞察人性,并做出合理判断。
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沟通和交流,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很多人追求人生活的简单,可真正的简单是什么?简单不是逃避生活,不是追寻他人的庇护而偏安一隅,真正的简单一定是在经历沧海桑田之后依旧有一颗明媚的初心,任风云变幻而内心岿然不动,这是一种真正的定力。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建立在对自我和他人清醒的认知,才能更加懂得人性。最好的爱情,不是一方坐享其成,一方劳心劳力,而是相互彼此成就。就像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这样的情深伉俪,乍见之欢而久处不厌,人生风风雨雨在陪伴种相互成长。
第三,遇人遇事保持一定距离。笔者曾见过很多人,不管在学校还是在职场中,很多自来热的人往往很难长情,日久见人心,反倒那些看起来冷冷淡淡的人活得最是清醒,不谄媚不讨好,不卑不亢,常常让人想起来最是亲近和温暖,当然,时间就是最好的筛子,什么是沙粒,什么是珍珠,一定都会清澈见底。
华盛顿曾说:真正的友谊是一种缓慢生长的植物,必须经历并顶得住逆境的冲击,才无愧友谊这个称号。同理,一切感情也如此,慢慢成长,共同经历逆境冲击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当然,人一生都会去经历和历练,正如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愿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脚踏实地的同时,能够眺望远方,不一叶障目,不遇事冲动,不断章取义,不迷恋“晕轮”的光环,不断采撷人生的美景,一路欣赏一路向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