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中国的科研人员通过电子显微镜,在最短的时间内观察到了此次疫情的元凶“新型冠状病毒”,并解析了受体结构。为明确本次疫情病原体,研究新冠病毒的致病机制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提到中国生物事业,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洪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超微结构及病毒学专家,我国医学电镜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和病毒形态学主要奠基人,成人腹泻轮状病毒的发现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细胞内形态的发现者,我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洪涛工作照 他是人民的医生,风雨兼程八十余载,致力于我国医学电镜技术领域的开拓创新和病毒形态学的学科建设;他是瞭望者也是攀登者,毕生以“研究病毒形态、探寻病毒未知世界”为执着坚守;他是诚挚的学者,两次发现重要医学病毒,耄耋之年仍心系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输送新的力量。
学医之路
1931年,洪涛出生于山东威海荣成县洪家村。洪涛幼年丧母,父亲是私塾先生,常对他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对洪涛影响很大。
1945年,15岁的洪涛离开家乡,前往威海卫市第一中学学习。半年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他转至石岛中学继续学习。
1947年,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签发《为争取主动努力支援前线的指示》,动员群众加入解放战争。洪涛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加入华东军区医大十一队。
两个月后,洪涛因考试成绩优良,调入白求恩医学院读预科,成为第三届学生,并遇到了他的医学良师——沈霁春教授。沈霁春教授是颈动脉窦的发现者之一,毕业于比利时冈特大学取得生理学博士,是当时新四军唯一的博士。
虽战事很紧,但沈霁春坚持给新四军学员讲课,演示“孤立狗头”实验、组织学员实习。因教学需要,他聘用了有英语和美术基础的洪涛助教和技术员。
沈教授严谨敬业的作风对洪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洪涛常常在深夜伏案,绘制第二天教学用的解剖、生理图。
洪涛手绘的细胞模式图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洪涛随新四军卫生部向淮海前线转移,协助解剖实验室苏醒教授进行军队卫生干部教学工作。他还跟随苏醒翻译了国外经典的解剖学教科书《格氏系统解剖学》,这提高了他的英文与绘画能力。
在残酷的战争中出生入死,进行解剖样本制备及教学工作,磨砺出了洪涛坚韧与执着的性格。
1950年,20岁的洪涛考入山东医学院医学本科,开始了系统的医学专业学习。1953年,他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医院外科实习。
转学病毒学
个人的发展总是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1955年,洪涛本科毕业后被选拔留学苏联,先到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后服从组织分配,从外科学转到病毒学,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尼古劳教授。
留学期间,洪涛除了每日做实验,就是与显微镜为伴。他意识到语言对于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就在业余勤奋学习语言,除英语、俄语之外,又掌握了法语和罗马尼亚语。这段学习经历对他日后科研工作影响巨大,成为其开展学术交流且成就事业的基础。
在导师的指导下,洪涛通过到各地医院取材寻找传染性软疣感染的儿童,于1958年底成功完成了第一个研究课题:人的良性病毒肿瘤——传染性软疣。
接下来,他又进行了鹦鹉热研究,完成了鹦鹉热鸟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流行病学、比较形态学研究,这是罗马尼亚首次从各种禽类中分离到多株鸟疫病毒。
1960年,在罗马尼亚获得了医学副博士学位的洪涛回国了,他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师从我国医学病毒学主要奠基人、世界著名病毒学家黄祯祥院士。
1978年洪涛(左一)在荷兰海牙与黄祯祥(右一)和诺贝尔奖获得者Baltimore(中间)参加国际会议 医者仁心
1969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洪涛主动提出与家人下放到了青海腹地——格尔木,担任海西州格尔木县医院的医生。
当地的卫生情况很差,洪涛很快适应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行医时,洪涛常常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深入牧区为牧民看病,每天工作十多小时,巡诊时曾多次从奔跑的骆驼和马背上摔下来。
洪涛在青海 一天夜里,洪涛巡诊到离格尔木县医院二百里外的唐古拉山附近草原时,有位不足一岁的小女孩突发高热,紫绀很厉害,情况十分危急。但草原上没有医疗设施保障,无法为女孩医治。
为了不延误救治时机,洪涛冒着严寒,迅速同牧民赶往格尔木县医院。经过两天的骑行,他们才到达医院。虽然洪涛的关节已经被严重冻伤,但他还是坚持首先为女孩诊治。
从此,洪涛落下了病根,但他从未感到过后悔,他说自己首先是一名医者。
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尽快搞清老年慢性气管炎的病因和病原,卫生部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汇报时提出此研究需要电镜技术,但是主管电镜研究的洪涛已被下放青海,电镜也被封存了。周总理当场指示,要把洪涛调回来。
卫生部调令 重返病毒研究事业
1971年9月,洪涛回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流行病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后来,他任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电镜室主任,重新组织队伍,恢复整套电镜设备,开展病毒形态学研究。
1983年,中国北方地区暴发了一场罕见的急性成人腹泻,疫情非常紧急,查不到病因。很多人不愿意接触来自疫区的标本,洪涛义无反顾地接收了这些粪便标本,带领实验室工作人员连夜分析,最终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病原体——B组轮状病毒。这种病毒具有轮状病毒的形态特点,但是核酸电泳分析结果却不同于已经发现的A组轮状病毒。
同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常规电镜和免疫电镜技术,第一次在感染细胞(Vero-E6)内观察到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并从免疫学上予以证实,解决了长期困扰病毒学界的该病毒的归属问题。
这两大发现均被发表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享誉世界病毒学界。
洪涛(书桌上为洪涛用地球仪改造的腺病毒模型教具) 几十年来,洪涛在病毒学里日夜耕耘,先后对鹦鹉-鸟疫衣原体、沙眼衣原体、人传染性软疣病毒、疱疹病毒、白血病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轮状病毒、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慢病毒等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留学回国后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病毒病理和生物医学超微结构实验室,建立了一整套生物医学电子显微镜的研究方法,由他主编的 《医学生物学电子显微镜图谱》和《生物医学超微结构与电子显微镜技术》成为我国最早并长期广泛使用的主要参考书和教科书。
早期,洪涛和同事们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电镜技术人才,后来许多人成为行业骨干。
1986年,他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4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功勋服务奖;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 年,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称号。
疫情就是命令!在此次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洪涛院士实验室依然冲锋在前。
2020年1月7日,洪涛的学生宋敬东副研究员不辱使命,拍摄到了新冠病毒的第一张“身份照”(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1),并首次拍摄到环境样本分离病毒电镜照片,为科学研究和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1(照片来源: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 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面对未知的病原,我们在吸取教训的同时要积极面对,团结合作,为人类的健康而共同努力。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洪涛:微显阐幽,医心永恒》,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洪涛小组资料长编》,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3. 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