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考试历来是读书人的人生大事,在迎泽区明清贡院西北,熙熙攘攘的钟楼街旁里,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见证了无数士子登科的喜欲狂。
这条小巷有过辉煌,也历经沧桑,巷外人声鼎沸,巷内安逸和祥,传承和延续着科举文化发展的经络,千百年间,见证着太原府城文脉兴旺,它就是五魁巷。
五魁巷,长不足30米、宽不足2米,位于钟楼街中段北侧。作为士子们的驻足之所,阅尽了龙城科举风流。
图片丨五魁巷 徜徉其中,难免会兴起这样的联想:间间小厢房里,士子们灯下备考,或踌躇满志、或焦头烂额;一朝考毕,或惴惴不安、或稳操胜券;看榜归来,或黯然肠断、或春风得意……五魁巷,以一种独特、真实的视角窥到人生百态,见证了人生真谛。
明代科举,分经取士,每经首选一人,曰“经魁”,五经之魁,曰五经魁,简称五魁。《称渭录》曰:“清初,乡试,必先陈明所习向经,其中额,亦即分经取中,自每科第一名到第五名,必于每经各中一名,而每名各居一经之首,故也有五魁之称。”
五魁巷,就是五魁举人居住的地方,故名。
图片丨贡院放榜图 我们不妨追思,很多年前某年的八月,三年一次的乡试时节,学子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着小轿儿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穿过云路街,再穿过起凤街,走进 “贡院”。三场考试毕,学子们开始焦心等待,发榜的时候到了,鼓楼街上的唱经楼热闹起来,高中五经之首的五位举人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住进了五魁巷,这些幸运者的名字,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历史,也让五魁巷成为600年学子钦羡之地。
从鼓楼街中段南行,穿过大剪子巷,往南是靴巷,靴巷西侧,便是五魁巷。巷西端缀着两幢小院,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晨起暮息,老人们每每为后代讲起饱含着诗书传家深意的故事。
图片丨靴巷 巷子很窄,饱经风霜却韵味悠长。巷子尽头的小院,门楼中依稀能看到读书人清贫而不舍的倔强。
绕过院子中间的临时建筑,是一号院的正房。这是一间坐北朝南的瓦房,透过穿窗的阳光,依稀墙角还留着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剪影。
图片丨书业诚旧址 靴巷有一家文房四宝店,专卖文人用的笔墨纸砚,店主人是一位姓牛的老太太,今年已91岁。 她告诉人们,很早以前,五魁巷有一个四合院,里面确实住过举人……
关于五魁巷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明朝,从太原城市街道平面图看,穿越了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大大小小数百条古太原巷陌,五魁巷虽短却意义不凡。
在历史变迁中,今日的五魁巷已不是明清时的五魁巷。但由于其与中国科举制度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翻阅史料,沿着科举的脉络,仍能清晰探索到五魁巷的历史。
图片丨科举贡院内部(资料图)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历朝历代都有变化。明清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以八股文为文章格式,国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才识之士。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农历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主考官由皇帝钦定。山西的乡试就在太原举行。具体地点在贡院,位于现在儿童公园文瀛湖南边,一直到起凤街的铁路宿舍,占地47亩(约3.13公顷)多,能同时容纳4820名考生。当时,山西规定最多参加考试的名额是4960 名,贡院的考场还不够,所以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修了500间。4000 多人不分老幼在一个考场考试,好壮观的一幕场景!进考场的考生要被搜身,以防作弊。一人一间小屋,每间小屋都安上栅栏门,考生一进去,栅栏就被封住。整个考期,考生们白天在里面考试,晚上就在里面休息,其严格制度可见一斑。
图片丨唱经楼 考试结束,试卷阅完,考分出来,在唱经楼上发榜公布。前五名举人就会住到五魁巷来。这还不是结尾,因为所有举人很快又开始准备下一轮考试——会试,而后再参加殿试,全国的第一名就是状元。这种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光绪末年。
然而,在明清时期,山西人的科举观念随晋商的兴起有所变化。很多优秀的人第一选择成了搏击商海。清雍正年间山西巡抚刘於义曾留有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有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
回首历史,虽然五魁巷曾魅力四射地招引着天之骄子,引领着读书人沿乡试、会试、殿试的科举之路寻找为官之途,但仍有很多山西人轻官重商,轶志商途,并奠定了晋商一脉在中国商业史中的厚重的基础。
五魁巷在科举制度被新学制取代之后几易其主,辗转落入两位天津商人之手,其中一位就是一号院的主人孙进文的先人,后来,五魁巷周围的几条大街渐成太原最繁华的经济中心区,孙进文便将房子租给了几户来太原做生意的河南人,时代变迁赋予了五魁巷新的使命。
图片丨五魁巷明清老砖 当年举人第,今日百姓家,巷名今犹在,龙城世界殊。与科举文化休戚相关的五魁巷、贡院、文庙、皇华馆、唱经楼……亲历科举兴衰,见证人才辈出,虽风吹雨打,世事更换,科举消亡,但坊巷之间,人文风气,经古传承,见证着太原的时代变迁,激励着后人开拓创新。
-特别说明 -
编辑:迎泽区融媒体中心
上期精彩:
■ “我的迎泽我的家”向您约稿
■ 游走千年府城 品味不老时光
■ 记忆档案之“大中市”
■ 记忆档案之“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