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理解“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它属于技术还是产品范畴?某些记录身体健康数据的医疗类APP是互联网医疗吗?网络平台的预约挂号是互联网医疗吗?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概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美国诞生的“移动医疗”概念,其命名者为帝国理工学院的Istepanian Robert教授。2010年召开的美国移动峰会将“Mobile-Healthcare(移动医疗)”定义为: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医疗服务。
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来分析,虽然国内移动互联网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说,互联网仍然占据主导概念地位。因此,对我国来说,用“互联网医疗”要比“移动医疗”的概念更加具有概括性与代表性。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电子商务的定义模式,对“互联网医疗”的概念进行如下总结:互联网医疗是在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医疗服务系统进行改革,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的一系列诊断、治疗以及信息追踪及后续医疗服务,是一种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医疗的涵盖范围十分广阔,我们平常所说的网络平台预约挂号、身体健康数据显示、网上就诊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那些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革传统医疗体系的企业属于互联网医疗的范畴,它们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医疗健康市场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市场规模巨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及健康标准日益提高。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这些都是导致医疗健康市场呈持续上升趋势的原因。
2004年以来,我国卫生消费总额逐年上升,到2013年超过31868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5.6%,相比2004年的卫生消费总额上升了319.86%。
2012年8月17日,卫生部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对我国在今后几年的健康投入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我国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7%。以这个数据作为参考,到2020年我国卫生消费总额将接近50400亿元。 另一方面,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达到33.07%,比2008年提高了17.9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至少有3个人患有慢性病,其中,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慢性病患者中占据大多数,如今,其患者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通常情况下,慢性病会反复发作,很难根治,还会导致其他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较大,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互联网医疗企业可抓住这个市场机遇。
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卫生部的统计结果显示, 1990年到2012年这20多年间,我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4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逐年上升。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设置的判定标准是,一个地区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的人口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年末,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医疗健康方面的费用消耗比例高,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
医疗健康行业正在步入改革阶段 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整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出台的相关决策。
中国的医疗改革可以追溯到1985年,在之后的7年间,医疗改革的重点在扩大医院自主权上;1992年开始,盈利成为医院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后,医疗健康领域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家纷纭。2005年起,医改方向进行调整,2009年,新医改开始实施。改革方案的出台,旨在帮助居民解决看病难题,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同时,确立了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使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百姓同样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进入2015年之后,政府多次颁布医疗卫生方面的通知及意见,对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做出一系列调整。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互联网+”战略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促进了我国多个传统领域的过渡升级。同年9月,《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出,标志着政府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视。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民生热点,改革的推进在我国整体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是相关部门在深入研究我国现有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发布的,有利于完善我国医疗体系的结构组成及具体流程。
“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出台,旨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使医改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在“十三五”期间,该战略的实施会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相关部门整合医疗资源,加大技术投资,吸纳专业人才等。总体而言,互联网医疗可能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快速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