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余文海,原籍山东,幼年随父母逃荒落足到沁源有义村桃卜沟,解放后迁居阎寨村岗狼沟过田园生活。
打猎谋生
1923年,余文海十五岁时,随父母离开山东老家,沿路乞讨。在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一家人来到沁源县有义村后的一道山沟里。
沟北的一孔土窑里,透出昏暗的灯光。余文海上前去敲门,门被拉开一道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探出头来,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问道:“找谁?”
“是山东老乡。”余文海家立即感到一线希望,忙上前去说明原因。老婆婆唉声叹气将他一家让进窑内,端上几碗米汤和几张煎饼,看着这一家人大口大口地吞嚼完,才问起他们的来历。余文海的父亲上前答道:“俺姓余,叫二狗,家里的叫翠萍,孩子叫文海。唉!本想起个吉利的名字,老天照应,咱余家出个文化人,谁知,咱命里穷,只有要饭的份了。”老婆婆这才仔细打量余文海。只见他两眉短宽,鼻直口阔,肩宽腰粗,虽穿着破烂,但眉宇间透出的英武气却也咄咄逼人。就说:“看这孩子好长相,学文不成,学武总行。”又说了一阵宽心话,就起身到另一孔土窑收拾去了。一会儿,她叫余家四口收拾行李,暂住在那孔土窑里。
第二天下午,老大娘的儿子来到余家住处,对余二狗说:“俺也是从山东逃难来的,已有七八年光景。这地方养穷人,只要有力气,粗茶淡饭能填饱肚子,愿住就住下吧。”余家千恩万谢之后,就收拾了一下,住在桃卜沟老乡家的一孔牛厩窑内。几年后他们又自己打了一孔窑,开下几块山坡薄地,勉强糊口度日。
冬去春来,光阴荏苒,转眼间,余文海长成了大后生。他性格豪爽,见义勇为,有义村里的人,都喜欢这个好后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给财主家当过长工,租种过人家的土地。后来,因为路遇不平,见难相助,打了财主的儿子,被财主家撵出门外,就又回到山沟里种点荒地糊口。
靠着耕种几亩山坡薄地,一家四口人勉强能填饱肚子,可就是没钱花。冬天没法絮棉,夏天不能换单。一家四口除他妈外,全部光着上身,吃盐都感困难。余文海琢磨开了,他想弄点钱花。
他家住在胖牛沟,门前是深山,灌木丛生,常有飞禽走兽出没,他谋算着,想在这上头找钱花,他想法找来一支旧火枪,学开了打猎。每天早起或农闲时,他就背着枪进山,开始打地上跑的野兔、野猪和狐狸,后来逐渐也能打天上飞的。打了猎,背到城里卖点钱补贴家用。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枪法已经炉火纯青,几乎是一枪一个猎物。于是,他干脆离家住进山里,专门打猎,卖点钱带回家里。他拼命地打猎,想多赚点钱,成家立业。
立志报国
正当余文海编织着成家立业的美梦时,日寇的铁蹄踏上了沁源的土地。在城关、中峪、阎寨、交口扎下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沁源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余文海亲眼看见一群日本兵当众剥光一个少女的衣服,轮奸之后,又将她挑在刺刀尖上杀死。那少女凄厉的哭喊声像钢针刺痛了他的心。又一次,日寇扫荡后,余文海回到村里时,见街道上躺着十几具父老乡亲的尸体。村边的一株柳树下,一个年轻妇女被刺刀捅死殷红的血染红了小河,一个小孩伏在尸体上拼命地哭喊,其状惨不忍睹。
余文海悲愤至极。他的牙齿咬得格格直响,他想,在我们的土地上,怎能容得敌人如此猖狂?国难当头,民无宁日,中华儿女必须立志报国,抗日杀敌,为父老乡亲报仇雪恨。于是他暗中串连了贺逢光、张仓儿等十几个民兵,又联络了阎寨的郭广胜,阳泉的李学孟,他们一起商议好,把几个村的民兵组织起来,与敌寇展开游击战。
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余文海用上级发给的一支步枪每日练瞄准,学定标尺,很快地掌握了射击要领。打起来就像打火枪一样地神。
1938年,我地下党组织经过对余文海的反复了解、考察,认为他抗日坚决,思想觉悟高,于是吸收他为中共党员。从此,余文海成了抗日力量中的骨干分子。
神枪慑敌
1942年10月,闻名全国的“沁源围困战”开始了。
在县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村民兵都组织起来。余文海所在的友义村民兵队集结在大山里,负责保卫群众并伺机消灭敌人。
在阎寨扫荡的敌兵遭到了阎寨民兵的打击,败回据点。余文海和他的战友们经过分析,认为敌人在阎寨遭到失败就会转到友义来。于是,他们就埋伏在桃卜沟,准备歼灭敌人。第二天下午,约有一个连的敌兵过了沁河,向桃卜沟而来。余文海、贺逢光等立即率领民兵隐蔽在南店沟的杨林疙瘩上。这里距桃卜沟仅二百米远,居高临下,他们看见敌人跑到庄子上抢粮、抢东西,有一敌军官举着指挥刀,呀呀地乱喊。余文海一腔怒火,他看准目标,扣动板机,一声枪响,敌军官应声毙命。接着,民兵们的枪也响了起来。敌军遭到突然袭击,乱作一团,慌忙抬着尸体和伤兵,狼狈而逃。
一个早晨,县轮战队命令驻扎在石渠的友义、阎寨民兵上山打伏击。他们在山上埋伏了半天,没有动静。余文海捺不住性子,带了几个民兵,悄悄摸到河滩。这时,他们看到有八十多个敌人沿着二沁公路从石渠山后面绕了过来,前面两个敌军官趾高气扬地骑在马上。余文海立即就地卧倒,朝着头一个家伙开了枪。枪声一响,马匹倒地,紧接着第二枪,那家伙也上了西天。跟着一枪接一枪,开始卧着打,后来干脆跪着打,也不知打死了多少敌人,直至山头上哨子响了,发出令他撤回的信号,他才撤了回去。
友义、阎寨民兵的胜利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余文海的名字也随之为全县人民所熟悉。他的事迹越传越神,后来,人们竟说余文海有神眼,能百步穿杨。日本侵略军听到余文海的名字就闻风丧胆。余文海呢?他越打胆子越大,越打准头越准高。有时,他一个人背着枪在山上转,瞅准机会放冷枪杀伤敌人。
有一天,他正在山里转,忽然发现我军的一个侦察员被敌人追赶。他一枪就打倒领头的敌人,吓得敌人趴在地下不敢再追了。
在余文海看来,子弹比什么都要紧。有时,他竟把自家的粮食卖了,买来子弹。他对人说:“为了打日本,子弹比粮食还要紧哩。”
有一次,县游击大队长朱秀芝传达了一道命令,说敌人要在一两天内从沁县运一批弹药,命令轮战民兵在官军山上打伏击。等了三天三夜,敌人没有动静。第四天二更天时,交口据点的敌人驴驮马搭地出发了。他们沿着二沁路向官军蠕动,前面有十几个人赶着牲口,后面跟着一大队日军。当敌人接近伏击圈时,突然一声巨响,无数的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炸得敌人屁滚尿流,狼狈而逃。乘敌人混乱之际,余文海飞也似地冲进敌群,一人夺回三支三八式枪,一百余发子弹和十几颗手榴弹。这次战斗,敌军死伤二十余人。
余文海的神枪,大长了战友们的志气。民兵们打仗时常说:“有余文海打掩护,咱放心得很!”
在二年半围困日军的战斗中,余文海一支枪,打死敌人不下二、三百个。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在人们中广为流传。1945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太岳行署在士敏县郑庄召开的“群英会”上,授予余文海民兵杀敌英雄、神枪手的光荣称号。
永不褪色
抗战胜利后,余文海不居功,不骄傲。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参加了解放战争的支前工作,在南同蒲线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全国解放后,余文海没有向党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他默默地来到阎寨岗狼沟定居。他办起了苗圃,经常串户帮人们栽植花果树,为乡亲们嫁接、修剪,从不要任何报酬。在他苦心经营下,岗狼沟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荒山秃岭终于变成了风景宜人的好地方。
1969年3月,六十一岁的余文海因患老年性气管炎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了。虽然离开了人间,但他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事迹却长久地留在沁源人民心中。
摘自《围困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