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4月22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诞辰150周年。列宁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兼具领袖风采、学者襟怀、战士本色的伟人。我们纪念列宁,是因为我们热爱并坚信他所揭示的科学真理,捍卫并光大他所开创的千秋伟业;我们缅怀列宁,是因为我们崇仰他所诠释的人生真谛,向往他所体现的人生价值。本文作为《列宁画传》纪念版序言,周详地回顾了列宁的人生轨迹和革命实践,深刻地阐明了列宁的辉煌勋业和伟大贡献,完整地论述了列宁的理论成就和思想建树,特别是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同时具体地诠释了列宁在理论研究中显现的鲜明特色,即实践品格、创新锐气和战斗风骨。作者还以丰富确凿的史实和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列宁的人格魅力,包括他那坚如磐石的信念、万难不屈的意志、真诚笃厚的品性和高洁旷达的情怀,从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可敬可信、可爱可亲而又鲜为人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形象,这将促使我们从列宁的著作和风范中更加切近地感受真理的力量和理想的光辉。
列宁诞辰150周年 列宁的实践经历、理论贡献和精神境界 经典著作编译
2020年4月22日,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诞辰1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我们对2012年版《列宁画传》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量增补;我们充分利用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60卷本)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广泛搜集有关列宁生平事业的历史文献与资料,认真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与考证成果,经过反复推敲和仔细讨论,编成这部全新的《列宁画传》纪念版,奉献给广大读者。这部传记力求以丰富确凿的史实、完整合理的结构、简洁流畅的表述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广大读者讲述列宁的故事,帮助大家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近列宁从事斗争的峥嵘岁月,走向列宁主义如日初升的地方,去真切地了解和感悟这位革命导师的实践经历、理论成就和精神境界。
列宁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兼具领袖风采、学者襟怀和战士本色的伟人。这里所说的领袖,是指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真心拥戴的掌舵者和引路人;这里所说的学者,是指用思想的火炬照亮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哲人和智者;这里所说的战士,是指远大理想、崇高信念的亲身践行者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奉献者。我们要讲好列宁的故事,就必须把上述三个方面完整、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这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要求自己用编译经典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努力做好编纂画传的工作。
我们的努力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遵循“取精用弘”的原则,完整地再现列宁的生命航程
列宁出生于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沙皇政权的血腥统治和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像两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劳苦大众身上。与此同时,被压迫阶级的斗争浪潮汹涌澎湃,进步思想的爝火迅速蔓延,一场雷霆万钧的历史性变革正在俄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酝酿。
列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风雨中踏上了人生征途。他早在青年时代就深切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勇敢地投身于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斗争。他以百折不回的气概追求科学真理,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钻研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锻炼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伟大的革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飞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3页。)。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同时,列宁热情支持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努力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列宁把全部生命融入了人类进步事业。他毕生的实践活动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重要篇章,又是感人肺腑、启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从青年时代起,列宁心中一直矗立着两座高峰,一座是马克思,另一座是恩格斯——列宁称他们是“现代无产阶级两位伟大导师”、“两位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两位伟大社会主义者”(《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53、73、82页。)。在列宁眼里,他们不仅是思想、学识和智慧的高峰,而且是品德、意志和人格的高峰。在数十年革命生涯中,列宁一方面精研这两位导师用心血凝成的理论著作,一方面熟读他们用行动铸就的“无字之书”。在此基础上,列宁撰写了一系列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思想理论和崇高品质的文章,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这两篇传略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概述 (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1—60页。),堪称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立意高远、见解透辟,字里行间饱含着“高山仰止”的深情。
确实,在列宁的生命航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和品格情操始终是他仰望的灯塔。正因为如此,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在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列宁成功地把握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经受了无数严峻的考验。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运用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周密地擘画和制定革命战略与策略,引导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开展伟大斗争,创立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勋业。在革命的征途上,他既表现出一个领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远见卓识、非凡胆略和宏伟气魄,又表现出一名战士脚踏实地、冲锋陷阵、敢于牺牲的奋斗精神,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由衷爱戴,成为与马克思、恩格斯齐名而永垂青史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我们正是在对丰富的史料进行考订、梳理和精选的基础上,用凝练的笔触再现列宁的人生轨迹,让读者全面地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丽人生。
运用“钩玄提要”的方法,准确地阐明列宁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不仅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逐渐传播到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敏锐地发现、及时地回应、科学地解决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在斗争实践中既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丰富这一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发展着的理论”,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62、691页。),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庄严使命。
列宁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深知“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203页。),因此,他总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习理论、研究理论、运用理论、创新理论。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探究和揭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内在规律,全面总结和提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精辟概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斗争需要,提出新的战略思想和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在理论上的一系列独特建树,构成了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内在规律,深刻地总结了《资本论》问世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他考察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历史性转变,阐明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第4页。),为新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他又进一步阐明了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和策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仅切实地推动了俄国革命的进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在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揭示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职能及其产生和消亡的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他明确地把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全面地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使命,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要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抵御敌对势力的入侵,而且要担负起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列宁总结俄国革命斗争以及其他国家革命运动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他指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部队,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党在执政以后,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列宁高度重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指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总问题的一部分。他深入考察民族关系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他充分肯定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强调这个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他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组成反对剥削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共同推进全人类的进步事业。
——列宁围绕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经过大胆实验和反复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路,其中包含一系列富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见解。他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把主要力量转向经济建设,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此必须勇于实践,积累经验,逐步掌握经济规律。他制定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商品经济,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同时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明成果。他指出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阐明了思想文化建设对于巩固社会主义阵地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措施,强调必须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经常采取改革措施,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列宁还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问题做了深刻论述,指出各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既要遵循共同规律,又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以上所述各项,都是列宁主义的理论精要。列宁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这两位导师从未遇见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他们没有阐述过的新思想和新论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真理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
当然,上述新思想和新论断并没有囊括列宁毕生理论贡献的所有内容,而只是其中的荦荦大端。纵观列宁的全部著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涉及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各个理论层面,在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演进的所有思想领域,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重要学科,列宁都发表过精湛深刻的见解。他一生撰写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奉献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一座光昭日月、高接云天的丰碑。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列宁十分关注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高度评价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深刻分析近代中国面临危机和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热情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反对封建压迫的正义斗争,并对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做了科学的论述。实践已经证明,列宁的思想理论,包括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对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的品格和创新的锐气是列宁理论研究的鲜明特色。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列宁一生都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中不断地思索、探寻、开拓和创造。早在青年时代的理论著作中,列宁就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299页。)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列宁再次强调指出:“‘事在人为’,工人和农民应当把这个真理牢牢记住。他们应当懂得,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3卷第212页。)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实践品格和创造精神,列宁的理论研究总是充满求真求实的热忱和求新求变的勇气;他的思想就像他所赞美的“生活之树”那样(参见《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3卷第213页。),总是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他的著述不仅蕴含着独特思路、新颖见解和缜密逻辑,而且总是彰显出磅礴气势、刚健风格和鲜明个性,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列宁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时,常常把他们称作“学者和战士”。1895年9月,25岁的列宁撰文纪念刚刚辞世的恩格斯,他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样写道:“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58页。) “学者”和“战士”,这两个质朴无华的名词也完全适用于毕生为传播、运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奋斗的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不仅博闻强识、学问渊深,而且投身于社会变革、植根于人民实践,因而成为通晓古今之变、揭示人间正道的杰出学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总是受到教条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的诟病和攻击。为了坚持和捍卫真理,列宁长期与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和反动思潮进行斗争。在坚守无产阶级理论阵地的顽强斗争中,在敌对势力甚嚣尘上、猖獗一时的情况下,列宁始终恪守原则、绝不妥协,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的浩然正气,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史和发展史上成为万众钦仰的伟大战士。
我们正是在长期从事经典文献编译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用言近旨远、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列宁从事理论创造的时代背景、艰辛历程和重要特征,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列宁著作的科学内涵、实践价值和历史地位。
凭借“细针密缕”的功夫,真切地反映列宁的人格魅力
在革命战友和广大群众心目中,列宁身上最吸引人、最感动人的特点是什么?德国著名工人运动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的回答是:“我们在一个伟大领袖身上发现了一个伟大的人。列宁的形象,表现出领袖的伟大与人的伟大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个特点,列宁的形象在世界无产阶级群众心中永远地生了根。”([德]蔡特金:《回忆列宁》,载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编:《回忆列宁》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蔡特金不愧为列宁的亲密战友,不愧为敏于观察的作家和善于概括的政论家。她对列宁特点的描述既简洁又精当;她所强调的“人的伟大”,实际上是指列宁人格的淳美与高尚。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列宁人格的几个特质。
坚如磐石的信念,是列宁人格的第一个重要特质。早在人生启航阶段,列宁就通过钻研科学理论和参与实际斗争,把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心升华为对人类解放事业的责任心,把朴素的社会正义感转化成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感。这样,他就为终身坚守共产主义信念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就有了勇敢应对各种挑战的底气。在斗争遭遇挫折的关头,在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有的人绝望了、沉沦了,有的人动摇了、叛变了,而列宁却更加踔厉风发地工作,更加昂扬奋勉地引导群众、激励群众、组织群众为实现革命目标而斗争。这种难能可贵的定力、激情和恒心来自哪里?来自列宁心中根深蒂固、坚不可摧的信念。
列宁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复杂的斗争和艰险的逆境中,也会有焦虑和怫郁、痛苦与忧伤。但他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善于在逆流袭来时理顺思路、理顺心绪、理顺眼前情况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因而总能保持清醒的理性和淡定的心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同他们的学识、修养和气质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
万难不屈的意志,是列宁人格的第二个显著特质。中国古代有一句箴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八个汉字恰好可以用来描述列宁在青年时代成长和进步的经过,也可以用来概括他一生奋斗和成功的历程。1887年,17岁的列宁刚刚走上反抗专制制度的道路,就受到反动当局的迫害:被警方拘捕,被学校开除,被放逐到乡村监视居住。过了几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再次被捕,身陷囹圄达14个月,接着又被判处3年流放。对于一般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是难以承受的,然而列宁却坚韧沉毅、从容应对,丝毫也没有消沉和颓丧。他充分利用囚禁和流放的时间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思考问题,潜心撰写文章,同时以隐秘方式积极开展工作。幽暗的牢房和荒凉的流放地成了列宁求知的课堂、斗争的阵地和自我淬炼的熔炉。流放期满时,列宁已经到了而立之年,而此时此刻,他也确实历练成了顶天立地的革命者。
在后来的岁月中,列宁始终果敢地披荆斩棘向前迈进。如果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那么迎难而进、力克难关、排除万难就是他的生活常态。他在反动势力制造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在流亡国外的艰苦条件下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重大任务,在党内机会主义者和分裂势力的恶毒攻击面前力挽狂澜、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他排除干扰、统一思想、果断决策,不失时机地领导人民群众夺取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他投入更加紧张繁忙的领导工作,经常焚膏继晷、通宵达旦地研究和处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党建等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在革命刚刚取得胜利的日子里,在苏维埃政权经受严峻考验和磨难的时刻,列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以无与伦比的革命气魄和政治智慧,领导人民群众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在此期间,他遭遇过敌对分子的谋杀,经受过反动势力无休无止的毁谤,面对过党内机会主义者有组织、有计划的围攻和中伤。然而,在千难万险的斗争中,在千辛万苦的工作中,列宁昂然屹立、坚毅如初,始终怀着满腔的革命热忱,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将党的各项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列宁一生的最后几年,是在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中度过的。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情是多么严重,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医生说,他的病可能会突然导致生命的终结。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因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他妥善地加以解决。后来,由于身体日益虚弱,他按照组织决定来到莫斯科郊区休养,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他也没有停止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甚至在病情恶化、肢体偏瘫、无法行走和书写的时刻,他仍然以超绝的毅力和非凡的才识,口授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批书信和文章。这些文献蕴涵着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对革命事业的深谋远虑和真知灼见,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常学常新的经典。
列宁是热爱生命的。就在逝世前两天,他还让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在病榻旁朗读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列宁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独特的理解和精辟的诠释。在他看来,只有把自己的年华、精力、热情和聪明才智充分地、有效地、及时地融入人类进步事业,才是对生命的真正热爱、尊重和珍惜。他就是怀着这种理念奋斗到最后一息,用54年的传奇人生,书写了一部慷慨悲壮、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真诚笃厚的品性,是列宁人格的第三个典型特质。列宁是一个坦率纯朴、信实谦和的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他总是恳挚地尊重每一个同志。在监狱中,他热诚关心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囚禁的难友;在流放地,他尽力帮助其他被放逐的同志;在斗争第一线,他尽可能保护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在异国他乡,他悉心关照那些被迫流亡、四处漂泊、孤苦无依的革命者,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过着简朴清苦的生活。总之,无论在哪里,他都把自己的同志放在重要位置,也正因为如此,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亲和力。
在革命队伍中,列宁享有崇高的威望,但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与大家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战士。在同志们心目中,他既是出类拔萃的领导者,又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一说起列宁,大家就会想到他那光风霁月的胸怀、勇于担当的气概、清廉刚正的品节和耿介豪爽的风骨。
列宁的人品有口皆碑。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成为党的领袖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对待同志的态度一如既往,甚至更加亲切平易,更加温暖如春。十月革命胜利后,作为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国的最高领导者,列宁宵衣旰食、日理万机。然而无论事务多么繁冗,他总要安排时间与各领域的同志进行沟通,特别是与各地区的工农代表亲切交谈。对他来说,能在克里姆林宫接待来自第一线的工人农民,这是件特别愉快的事情。他向工农代表仔细询问生产和生活情况,认真征求他们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仔细记录他们的建议和希望。列宁感到每一次这样的会晤都给他带来了重要的信息、珍贵的启示和美好的心情,因此,他总是觉得有关部门安排的接待时间太短。当他与客人们一一握手道别的时候,那些质朴的工人和农民依依不舍地流下了热泪。在工农群众离开之后,列宁立即开始考虑如何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如何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议。
这就是列宁,这就是他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光芒。高尔基曾经形象地描述列宁在考虑问题时坚持的基本原则:“他的思想就像罗盘的指针一样,总是指向劳动人民的阶级利益。”([苏联]高尔基:《弗·伊·列宁》,载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编:《回忆列宁》第2卷,第298页。)这句话只有寥寥数字,但意涵丰富,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高洁旷达的情怀,是列宁人格的第四个鲜明特质。人们常常谈论列宁如何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却很少提到列宁如何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有些传记作者甚至把列宁描写成一个孤行己见、师心自用、落落寡合、毫无情趣的人,仿佛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一个革命家的特征。克鲁普斯卡娅对此很不满意,她明确指出:“这不符合事实。”她反复强调,列宁“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的人”;“他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取得乐趣”;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生活”,“总是对人很感兴趣,经常被人所‘吸引’”。([苏联] 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载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编:《回忆列宁》第1卷,第750—756页。)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的列宁,才是可信可敬、可爱可亲的列宁。马克思生前喜爱的“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1卷第589页。)这句素朴的格言,同样也生动而又贴切地反映了列宁的人生理念。列宁和马克思一样,热爱平凡、简约而又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普通人的生活,赞美真诚、善良、美好的品德,喜欢幽默、机智、诙谐的性格,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深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想,列宁的心中总是充满阳光。
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了解一下列宁的情怀。
——列宁胸襟宽阔,交游很广,重情重义,而又坚持原则。在他的朋友圈里,既有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又有为传播科学真理而作出贡献的学者;既有作家、音乐家、科学家以及各种专业的知识分子,又有普普通通的工人和农民。列宁一方面虚怀若谷地向朋友们学习和求教,一方面诚心诚意地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
——列宁珍重亲情,忠于爱情,总是把内心情感与革命道义融汇在一起。他的哥哥亚历山大早年为反对沙皇专制献出了生命,这使得年轻的列宁受到强烈震撼。他一方面钦佩哥哥的反抗精神,一方面反思革命斗争的途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坚定地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他的姐姐、弟弟、妹妹都是忠诚坚定的共产党人,母亲则始终热情支持子女们投身于正义事业。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在长期斗争中与列宁相濡以沫、琴瑟和谐,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在这个革命家庭里,列宁时时感受着亲情、爱情、同志情、战友情的温暖和力量。他与全家人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勉励,共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列宁一生都离不开书籍,读书、思考、写作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他的理论兴趣和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而且涵盖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军事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为此,他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博览群书、探赜索隐,留下了大量的摘录、笔记和批注。即便在监狱中、在流放地、在躲避敌人追捕的匿居地、在颠沛流离的流亡途中,他也孜孜矻矻,研精覃思,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也正是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和紧张工作中,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敏捷超群的才思撰写了数十卷内容宏富的著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列宁十分喜爱文学艺术。他熟悉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熟悉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涌现的文坛巨星,但他更关注俄罗斯的杰出作家,特别是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以及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皮萨列夫。从青春岁月直到垂暮之年,在风雨兼程的跋涉中,这些文学名家的传世之作始终伴随着列宁,不仅滋润他的心灵、陶冶他的情操,而且拓展他的视野、开启他的思路、点燃他的激情、触发他的灵感,促使他从文学鉴赏进而转入文学研究。他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透彻地分析这些作家的思想和作品,阐述文学发展的时代条件、社会影响和内在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列宁热爱生机蓬勃的大自然。俄罗斯的辽阔原野和雄奇山川使他感到无比自豪。他喜欢在山间和林中跑步,在海边和湖畔徜徉。他也常常在松涛和泉声中驻足,在夕阳和星空下沉思。无论是身居国内还是侨居域外,只要工作允许,列宁总是要“想方设法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载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编:《回忆列宁》第1卷,第751页。),这是因为在他的眼中,大自然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其中蕴藏着精深的哲理、无穷的诗意和源源不竭的力量,需要人们经常怀着敬畏之心去体悟、去品鉴、去吸收。
我们在上文提到了列宁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淳厚品性和高洁情怀。一个人即使只做到其中的任何一项并加以坚持,也绝非易事;而列宁却将这四者融为一体,终身践履,力行不怠。这样的心灵世界,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哲理名言来形容:“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可以说,精神充实、风操优美、心地光明、气度恢宏,这就是列宁人格的真实写照。
我们正是依据这个感人至深的事实,从列宁的自述及其亲人和战友的回忆中进一步钩稽鲜为人知的细节,通过生动的叙述,让读者感悟这位革命家的崇高风范。
我们纪念列宁,是因为我们热爱并坚信他所揭示的科学真理、捍卫并光大他所开创的千秋伟业;我们缅怀列宁,是因为我们崇仰他所诠释的人生真谛、向往他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在修订这部《列宁画传》的过程中,我们从始至终都融入了这种信念和感情,并要求自己真正做到精心构思、潜心考订、用心编纂、尽心完成。为此,我们紧紧抓住一系列关键环节。
首先,我们努力通过对列宁著作和相关文献的仔细研究,确保史实记叙的准确性和理论阐述的科学性,使这部作品成为导向正确、学风谨严、真实可靠的信史,从而对学习列宁著作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对研究列宁生平事业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其次,我们力求在阐释方式和叙述风格上开拓创新,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尝试开辟一条使编年叙事与专题介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新路,同时对全书的篇章结构、条贯脉络、各章导言、单元说明、要论摘引和大事年表进行反复斟酌,力求全面反映列宁的光辉业绩、理论贡献和人生境界。第三,我们注重发挥画传特有的图文互补的优势,既借鉴传统经验,又吸收现代元素,通过合理的编排,让文字说明、历史图片和艺术珍品彼此呼应、融合无间,使思想的感召力和艺术的感染力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将遥远的历史情境清晰地呈现在当代读者眼前,同时尽可能使抽象的论述变得生动具体、亲切感人。
我们把画传的编纂工作看作是经典著作编译工程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理论普及的紧密结合,构筑一座座桥梁,让更多的读者走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我们热爱这项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园地上开掘和耕耘,争取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作品。
(韦建桦:中央编译局原局长,《列宁画传》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