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
今天是谷雨,雨生百谷的节气,很多地方都降下及时雨,又是一个播种的好时节。
中国人勤劳又聪明,天赋很高,远古时就观天法地创造了文字。
当年苍颉创造汉字成功,天降粟米,鬼神哭泣。这事情记载在《淮南子》中,原文: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有了文字,就能记载人们的思想之道和灵感疑问,仁义礼智信,哪个排第一?
一、《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根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在《道德经》中怀着对天地的终极疑问,展开了人生的极限思考,他发现了天地的根本是道。
人们效法天地之道来管理人生管理社会,由此学会了无为之道。
如果大道废弃掉了,就出现不仁不义的混乱之事,人们被迫开始倡导仁义。与其提倡仁义不如遵行天道规律。
因为混乱之事发生,奸诈欺骗频频发生,就需要智慧来鉴别了。所以当需要提倡智慧时也是大伪发生时。与其倡导智慧不如人人真诚。
当人伦关系混乱,六亲不和睦时,人们就觉得孝慈珍贵了。与其称赞孝慈不如六亲和睦重要。
当国家混乱,奸邪当道时,就呼唤忠臣出现。与其呼唤忠臣不如国家和平强盛重要
一般一个朝代出现大忠臣时,也是出了大题时,不是国家动荡了,就是奸臣当道了。
有了南宋的风雨飘摇,有了秦桧这样的人,人们更懂得岳飞《满江红》的慷慨激昂壮烈。
外在的强加与人的仁义有局限性。而天地的大道德是自然给予人的,是本性。
我们从《易经》可以发现,中国人把阴阳观念理解得非常好,任何别的文明达不到。
而男女关系也是讲阴阳互动协调的。
男女相吸,是最朴素朦胧的男女之爱,这是自然之道。人到了18岁性成熟以后就可以相恋,最后结婚生子。
到了谈论真爱、忠爱时,一般就是因为很多骗子多了,欺骗感性,玩弄感情,所以人们要提倡真爱。
到了需要花很多花样求婚,需要费尽心机去表白时,需要大量智慧来参与时,虚伪的爱也是最盛行之时了。
到了每天都要追问你在哪儿,你在干什么,这样不放心的爱恋时,这样在结婚以后也提防对方变心时,也是婚恋出了问题时,所以倡导忠诚的爱情了。与其这样不如更纯朴单纯的爱情。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的追本溯源推导方式。可以看出来,道、仁、义、智、孝、慈、忠的位置次序。
二、《通玄真经》启示人们,仁义不如道德
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
当年文子(计然)求教老子,问道:仁义礼,为什么不如道德厚重呢?
老子回道说:仁爱的人,总是用悲伤与喜乐说事。
讲义气的人,必然用获得与给予来显示。
四海之内,无法顾及所有人的悲伤与喜乐感受,用尽国家的财富不能养育所有不自己劳动的人。
所以说,重要的还是遵行天地的道德,让万民自然成长。
《通玄真经》思想与《道德经》一脉相承,非常注重自然之道,遵道而贵德。认为仁义是后天的,不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受自然的影响。比如人生来就要吃饭睡觉,这就是自然本性。
老子所讲的道德,道是万物的根本属性,德是道的性质外延表现。
大家要明白一点,这里的道德,与我们现在提的道德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现代人所讲的道德概念,一般指人们共同遵行的社会规范与准则。
《通玄真经》很明确道德的重要性,高于仁义,号召人们修道而行德。
三、《文始真经》揭示圣人之道,仁义礼智信兼备,又不拘泥其中。
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圣人的人生大道,有时用仁爱表达仁爱,有时用义来表达仁爱,有时用礼、智、信来表达仁爱。
仁、义、礼、智、信这五方面,各自能兼备其他,有道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个方面,在圣人心中不存在这些偏执的概念。
有道的圣人遵行的是道德,也就是天地的无为造化之道,让万物自然生长壮大的道。
这样说来,有道之人行事风格是仁义礼智信兼备,又随机应变,好像不受仁义礼智信的死板约束,却与自然之道无违。
《文始真经》是尹喜所著,他精研《道德经》,尽得老子真传,把道德两字悟得通透。
前面已说过《道德经》中道德的本义,道德是最大的根本。
有了根本,其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历来明白《道德经》的人,都能随机应变,道德第一,仁义礼智信兼备。
那些伪善的仁义礼智信,通常是假仁假义虚礼欺诈,
有道的人能拨乱反正,不会被世俗的假仁假义捆住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