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在宿迁这片热土上,宿迁人以敢闯、敢拼的干劲创造出了宿迁发展的新速度。为了记录好这片土地孕育的动人故事、“新生”的传统文化,挖掘它们在岁月沉淀中散发出新的气息,即日起,宿迁晚报推出“土味新韵”系列报道,聚焦那些在传统土地上结出的“新果实”,流淌的“新韵味”。
宿迁网讯(记者 顾园园 徐其崇 通讯员 纪曼 )四条色彩艳丽的游龙随着锣鼓的节奏登场,辗转腾挪、游弋穿行,流光溢彩的龙珠与热烈奔放的长龙交相辉映,场面热闹非凡。每到正月初七前后在宿迁经开区前大庵庙会上,人们总能领略到这样一场传承了400年的视觉盛宴。如今这一民俗表演焕发出新的光彩,这背后是前庵居委会六代舞龙人的坚守与创新。
从一条白龙到四条彩龙
今年50岁的王广玉是前庵舞龙的第六代传承人,也是舞龙队当前的核心人物。历史荣光既是王广玉的骄傲,也是王广玉的压力所在,他希望舞龙技艺能被传承得更好,更广泛地被群众了解和接受。
“从我记事起,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这边大人小孩最期待的就是舞龙,加入舞龙队也是年轻人最向往的事。”王广玉从20岁开始学习舞龙,他说,前庵舞龙有400年的历史,也曾没落过,到解放初期又兴起。解放初期,湖北驻宿某部队为了丰富驻地的民俗娱乐,将一条“龙”赠给当时的宿迁县。听说部队要赠“龙”,村民王凤仙就带着十几名年轻人去试舞一下。到了部队,这些曾看过长辈们舞龙的年轻人个个精神抖擞,舞得很不错,部队领导当时就决定,将这条“龙”赠予他们。当晚,他们便徒步将龙接回前大庵寺内。从此,王凤仙就成为解放后前庵舞龙的首任传承人。
王广玉记得,他十来岁的时候,村里的“龙”都是村民自己做的,“当时做的龙都很长,得有20多米,我们自己凑钱买竹子开成竹篾做骨架,买白布做龙身,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龙鳞是我们用小碗蘸墨汁印上去的,虽说做得粗糙,但舞起来很神气。”王广玉回忆道。
传承至今,前庵舞龙也几经发展,一代代传承人不断更新龙艺,目前已经由原来的一条白龙发展成现有的四条彩色的龙,龙珠也更新成了一个可以旋转发光的“彩球”了。崭新的配置赋予传统表演新的活力,让前庵舞龙更具地方特色。
从男子专场到女子舞龙
舞龙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如今这已经成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每条龙分为9节,舞龙头的人叫‘龙头’,加上举‘龙珠’的,每一条龙需要11个人才能表演。表演得好与不好,‘龙头’是关键。”王广玉说,他高中毕业不久就担任“龙头”,不管平时工作有多忙,只要遇到庆典、庙会以及市区举办的文化汇演,他都全身心地组织好舞龙表演。身为编导的他,现在依然担任“龙头”角色。
2012年前后,前庵居委会舞龙队已经发展到了60多人,还有了女子队员,王广玉说:“这也是个突破,过去舞龙只有男人能参加,现在咱们女同志也要求登台,我们就开始培养女子队员,既充实了队伍力量,也让表演形式有新的发展。”
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沃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采访中,前庵舞龙的第四代传承人朱玉石介绍说,前庵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和现在的宿城区蔡集镇杨集村有民间艺术交流的友好习俗。
每年的正月初六,举行古老的“三接三送”之礼,村民舞着龙以各种队形迎接、送别客人,场面很大,持续时间长达三个小时,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围观。每年正月初八逢会,期间精彩表演层出不穷,而前庵舞龙表演是重头戏,现场人山人海,叫好声不断。随着密集的锣鼓声,两条或四条近20米长的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龙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活灵活现。
王广玉说,这就是前庵舞龙的魅力。
从“土”到“新”的舞龙新生
前庵人为啥喜爱舞龙?这其实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相传几百年前这里曾遭遇一场干旱,沟河断流,庄稼干死。就在村民们都已经绝望时,突然,天上乌云翻滚,仿佛有条巨龙,继而迎来一场倾盆大雨,救了全村人,救了千亩田地。
从此以后,前庵人认为这是龙救了大家,村民们曾在村里最高的地方砌起了迎龙牌坊,还给新生的孩子取带有龙的名字。
“所以说,咱们前庵人爱舞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更缘于前庵人的一种精神传承。”王广玉说。
“如今老一辈的舞龙人现在都不再上台了,经常参与表演的队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年轻人已经由原来的不感兴趣,到现在主动来学习。从年龄结构上看,我们前庵舞龙民俗文化后继有人。”王广玉说。
在表演形式上,前庵舞龙也有新的发展。王广玉说,近年来,他们在原有9个舞龙套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编排新的精典舞龙套路,现已编排出20多个套路,有“出金潭”“高塔盘龙”“龙舟竞渡”等。舞起龙来,新老套路结合,相得益彰、精彩纷呈。“我们在舞龙的过程中,‘龙头’起主导作用,‘龙珠’引导,不断地变换舞龙套路,整体配合,首尾相应,整条龙被舞得活灵活现,翻滚穿越自如。”王广玉说。
“这几年我们前庵舞龙曾多次在市、县(区)的文艺调演比赛中获奖,曾获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五次,受到市、县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并被市政府批准列为宿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王广玉自豪地说。
不管是朱玉石、王广玉,还是现在学习舞龙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努力为前庵舞龙注入新的活力,挖掘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