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威远楼
王了望是土生土长的甘肃陇西人,因而陇西流传着王了望的轶事,据路透社的报道的,非经传所载。
王了望兄弟二人,家柱、家楹。早年丧父失母,生活十分困难,多靠友邻周济,也就是说吃百家饭长大。
王了望(莫建成作)
家楹生性刁顽、好斗,经常闯祸百端,老早就让亲友送到队伍里去吃皇粮,打打杀杀,居无定所,虽也没有讨到老婆,但却干成了一桩美事。公元1642年,他随明军在河南灵宝与闯贼李自成部作战时,在许姓府中抄得墨迹一副,就没有上交,私自藏了起来,因为他知道他哥哥和他不一样,好读书写字,回家去送给哥哥,免得他又数落我。虽然老子是皇家正规军,仅仅混口饭吃,津贴少的可怜,探亲时哪来钱买礼物孝敬兄长,顿时家楹也觉得自己不笨,心里美滋滋的。
怀素自叙帖
果不出家楹所料,家柱一观掂,欣喜若狂,连忙把家楹夸赞一番,云里雾里,家楹也找不到北了。是夜,心潮澎湃的家柱,久久无法入睡,天赐宝物与我,不喝几杯怎么能行。三杯下肚,思绪飘起来了,不由自主的伏案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了《得怀素自叙帖》的详细过程。
王了望《得怀素自叙帖》
此灵宝许氏家藏也,其流于南安者,自吾弟家楹来也。家楹随于监军乔,壬午岁,以荡寇之师,南征于豫,见豫之世家许为最,许青紫历数代,故潭府之积牙签几于十万,兵燹之余,城郭既烬,耆旧自残,诸所珍玩.不惟其主弗恤,即其客亦弗取焉。盖中原一片地,叙其荒凉,浑如楚人一炬,视咸阳仅存焦土,数十万征人之泪,并无黍离可洒。行者自顾一身,犹为余累,尚思取此无用,以为乃翁马上之得也。噫!此帖在太平时,主人当不知何如拱璧。而今越二千里,与予弟出入泥涂,而始沦落予手,亦云厄矣!虽然予不能如许氏之家,置此帖于青箱、缣素、鼎彝、名琴之列.不犹胜于铜驼荆棘耶!安知许之责公子,能无舍其高甍巨槛,而楼托于茅檐瓮牖者乎?视此帖之沦落,又当何若也!虽然,时之治乱人受之,人之聚散物因之,皆人物之不得自主者也,独怜与人聚散之物,何如与时治乱之人,其贵贱多不可知哉!故叙其所由来,使后之览者,不必问其昔为谁氏之物,今为谁氏之物。但知金石之物,销沉难认者,不知几几矣。咄咄一秃翁之笔,尚留天地间,差足免人恨耳!且亦知孰留孰不留,操觚者亦可淡然于此矣!
王了望蝴蝶石
家柱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了望也。少时眉清目秀,有远见的亲友觉得他是个好苗子,供他读书,果不负所望,学有所成。清顺治五年(1648年)年已四十六岁的王了望被岷州(今岷县)州学以庠入贡(贡生)举荐去京师(今北京)入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研修国学。后留国子监任文林郎(文散官,为正七品升授之阶),衣食无忧,小有功名,履迹京华,咱一个乡里人能有今日,喜自行于色矣,同时还和王铎拉上了关系。王铎是谁,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为了巴结他,就把怀素自叙帖孝敬给这个大人物,现在来说就是雅贿。不知和这事有无瓜葛,了望后调任到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市境)知县。而他的书风大变,这是事实,肯定和王尚书面授机宜脱不了干系。
陇西博物馆藏品
他还有一个名字,王子望,怎么回事呢?历尽千辛万苦的他,总算熬出点名堂,青年才俊,名重望里,小名太土,改名。想着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予望,就叫予望。后讨一老婆,几年没动静,不能绝后啊,改名子望。再后来老婆生子无希望了,长叹一声,了望,周游名山大川吧,最后将人生总结为四字:是无等等。
麦积山匾额
王了望晚年在甘肃清水县陇东镇一带游历,病故于今陇东镇贾集村,葬于本村敦合台嘴下常家沟口。据传1960年前墓碑尚存,碑文曰:王占一了望之(古)墓(碑)。墓地大概七十年代修水平梯田时平了。有老者说:1960年代,那里墓碑尚存,清明节,老师还曾经带我们去扫墓;记得墓碑上写着“王占一了望之墓”。好事者问:那墓碑哪里去了?答:估计下暴雨时大水冲走了。
举报/反馈

世界书画网

155获赞 48粉丝
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