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各级法院运用信息化建设创新成果,依托中国移动微法院等平台,智慧法院在战“疫”中大显身手。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20年2月3日到3月31日,全国法院累计网上立案70.6万件,网上缴费59.9万次,网上开庭15万件,进行网上证据交换20.1万次,电子送达245.3万次,网上调解30.2万件。
疫情期间,全国法院依托统一在线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等在线诉讼平台,在疫情期间巩固和发展了“在线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开庭”“云端执行”等审判执行模式。
面对各类涉疫情民事纠纷数量激增、社会各群体解纷需求紧迫的客观形势,人民法院迅速统筹部署、调动资源、创新方式,通过在线方式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审理涉疫情防控、经济运行、复工复产、员工返岗等大量案件,有力维护防疫秩序、医疗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努力寻求“战疫”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
最高人民法院2月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对全国法院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诉讼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地法院以此为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司法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推广网上立案,运用“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保全”等功能模块。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一站式完成立案。
有的法院实行网上立案系统24小时不打烊制度,指派专人负责网上立案工作;有的法院探索跨域立案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化司法改革,为身处不同地域的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诉讼服务;有的法院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司法评估鉴定拍卖机构的摇珠选定工作的现场;有的法院大力加强信用惩戒,督促积极履行义务,有序收发执行案款,真金白银兑现承诺,确保疫情期间执行力度“不打折”。
人民法院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完善流程机制、优化平台系统,打造从起诉立案到宣判执行的在线诉讼工作闭环,提供全方位在线司法服务。如今,“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成为人民法院工作常态。(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举报/反馈

经济日报

1000万获赞 115.8万粉丝
权威发布,解读经济,服务生活
《经济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