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验,每次出门上班都不能被孩子看见,一旦他们发觉妈妈要出门了,就马不停蹄的跑到妈妈身边,哭着喊着不让妈妈出门。
妈妈们为了哄好孩子,要耽误很长一段时间,每次出门都会迟到。所以很多妈妈都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偷偷跑出去或者等到孩子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再出门。
但这也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很多妈妈都会因为这件事狠狠心辞职在家陪孩子,或者是把家里的老人迁到家里,专门照顾孩子。
但是每次出门听到孩子的呼喊声,其实妈妈们也觉得于心不忍,但是没有办法。
孩子们也大多只是在家长出门的那一段时间不听话的哭闹,等到妈妈离开家之后,孩子的情绪平稳下来,基本上就能该吃吃,该玩玩,非常的乖巧,根本不需要妈妈操心。
因此有的人会说,孩子之所以在妈妈出门之前哭,就是在表演,目的就是为了让家长信任,让他们心疼。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孩子只要在妈妈身边就喜欢耍小性子,但是妈妈不在的时候就特别乖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孩子在出生之后最大的需求就是生理方面的需求,家人需要满足他们的就是对于吃睡方面的照顾,而心理上的最大需求则是妈妈的爱。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尔比曾经说过,生物的生理需求最大的功能就是生存,而心理需求最大的功能就是获得安全感。
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虽然在刚出生之后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心理上的需求,因为当时对他们来说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几个月之后,孩子就展现出他们强大的心理需求,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发现孩子开始认人了,他们非常依赖妈妈的怀抱,他们会有目的的哭闹。在孩子7个月大以后,这种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安全感达到了巅峰,之所以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分离焦虑,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不想跟妈妈分开,所以才会哭闹。
这个过程会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有的孩子直到两岁的时候还是非常的依赖妈妈,他们的安全感还是没有建立。等到两岁之后他们才会慢慢建立与其他人的关系,变得不那么依赖自己的父母。
总的来说,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主要是跟孩子的爸爸妈妈或者是一直养育他们的人之间建立的一种极其依赖的关系。孩子之所以会因为父母的分离而哭闹,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但是要建立安全感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约到两三岁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才没有那么明显。
如何判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否存在安全依恋呢?
要判断孩子是不是依恋自己的父母,有以下几个可供父母参照的标准。
第一,孩子跟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不喜欢靠近别人,而只是赖在父母的身边,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第二,父母一旦离开,孩子会变得非常的不安,即使离开的时间非常的短,孩子也会表现出比较紧张的情绪。
第三,家长每天下班回家之后,孩子会表现的非常的热情,在别人看护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父母一旦回到家,孩子的要求就会变多,而且他们喜欢将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一板一眼地告诉父母。
如果孩子有上面的这几种表现,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就产生了安全依恋。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安全区域。
很多家长总以为孩子特别喜欢你的父母是不独立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是每个两三岁的孩子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孩子对父母过于抵触或者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依赖,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才更需要反省自己。
为什么父母不在的时候,有些孩子会表现得特别乖巧?
有些时候父母们会感觉特别的神奇,孩子在自己家的时候是个混世魔王,但是等到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孩子却又乖巧的不行,根本一句话也不说。这种反常的表现,其实在我们大人身上也能看到,面对自己父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表现的外向一点,但是在陌生人面前大家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真实的性格隐藏起来,表现的特别乖巧。
其实这就是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孩子在父母身边或是在他们熟悉的地方会感觉到安全,因为这些地方对孩子来说是安全的基地,但是当孩子离开安全基地的时候,因为害怕遇到危险,所以他们会变得小心谨慎,会看起自我保护的屏障。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一,及时回应孩子
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是需要陪伴的,但是陪伴并非物理空间的待在一起就可以,家长的陪伴是需要高质量的,家长需要认真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心理,并且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有的时候喜欢自己玩。
这个时候家长就不需要插手,默默的陪伴他们就可以了,但是有些时候,孩子的游戏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陪伴的,这个时候家长就要积极的回应孩子。
二,规律的生活
每个人对于已知的事物都会有一种安全感,但是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都是有一种恐惧心理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比较喜欢规律的生活,喜欢可预测的事物,比如说什么时候吃饭,吃完饭之后可以做什么。生活的越规律,孩子越有安全感。
三,经常对孩子进行爱的表达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家长经常用用暴动肢体接触去表达对孩子的爱等等,孩子渐渐长大了,家长就要时刻的用语言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他们的,让家长的爱传达到孩子的心里,以此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喜欢哭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的获得则是来自于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