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气候好,茶芽长得快,男女老少起早摸黑采苔茶。”在“苔茶发源地”五德镇,新华村大兴田组茶农张朝香抢时间、抓节令,趁着明前茶价格好,忙着在仙人洞旁的茶园里采茶。
“在家采茶不但能增加收入,而且能赡养80多岁的老人,还能管理上小学的孩子。”在“贵州最美茶乡”龙塘镇省级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神仙庙村肖家巷组茶农彭胜红双手熟练地在青翠的茶牙间上下“舞动”。
“只有你们赚了钱,我们的茶叶才好卖。”新华村刘家嘴组85岁的陈光宇老人,主动把好茶叶生产“质量关”,将刚刚采回的1斤多苔茶,再仔细筛选一次,以70元每斤的价格,交售到夷州贡茶公司......
建在武陵深处的“绿色银行”
五德镇新华村大兴田组茶农张朝香正在仙人洞旁的茶园里采茶。陈宇  摄
近年来,石阡县抢抓国家战略发展重大机遇,依托苔茶种植历史悠久、生产加工精细、市场销售畅通等先天资源优势,练好“山字经”、打造“万元山”,围绕做强做大做优生态苔茶产业,全面掀起了科学化种茶、精细化管茶、标准化采茶、专业化制茶、网络化售茶的热潮,全力把茶产业培育成新时代农民增收创收的增长极、巩固脱贫成效的突破口、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在武陵山深处3599平方公里的石阡大地上,建成了助推经济社会提质增效、精准脱贫长远稳定的“绿色银行”。
来到云蒸霞蔚的“苔茶发源地”五德镇新华村,古苔茶树迎风招展,密密麻麻的茶芽肥嫩饱满,群众乘雾追云不误农时不负春光,男女老少竞相到茶园采茶,到夷州贡茶公司交售茶青。制茶人匠心独运,精心制作出“色、香、味、韵”独具的盛世佳茗,茶香浸脾润肺,让人忘乎荣辱。
“在我们这样的偏远山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苔茶基地,相当于给老百姓建了银行。”石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夷州贡茶省级传承人王飞说,“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换来了金山银山。”
走进龙塘镇大屯村,万亩省级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生机盎然,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将翠绿的茶园点缀得五彩缤纷。置身茶园的林荫小道,幽幽茶香迎面扑鼻,鸟鸣人笑韵调和谐,写意出一幅浓墨重彩的茶乡画卷。
“建设集中连片的苔茶示范园,无疑是催生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群众最具潜力、相对稳定的精准脱贫和增收致富途径”龙塘镇政协工作联络组主任周天贵说。
近年来,石阡县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效的支柱产业。截止目前,全县种植苔茶37.97万余亩,投产茶园31.95万亩,2019年新植茶园2.1万亩。
设在云端高处的“天上街市”
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林文芬老人,带领孙子和外孙到茶园采茶。谭文斌  摄
五德镇抢抓脱贫攻坚重大发展机遇,围绕“苔茶发源地”“中国苔茶之乡”等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佛顶山东麓、仙人洞北面、海拔1000多米的新华村,成功打造出一条集苔茶种植、加工、销售和慢生活体验的“天上街市”。
“老板娘,上碗粉,再打杯酒。”新华村中硐组李洪显老人交售完上午采摘的茶青后,径直走向明英餐馆。
笔者在新华村集市看到,男女老少交售茶青后,高高兴兴拿着钱,或是吃碗当地特色粉,或是买点居家用品。集市车水马龙、摊贩云集、热闹非凡。除了有茶叶专卖店,还有一排排自由卖茶的本地茶农。
“老表,请进屋坐,吃杯茶。”日前,笔者在新华村采访时,正值赶场天,得到了“制茶匠人”王甫的热情招待,享受了一次高中低档、红绿兼具的“全茶宴”。据王甫介绍,近段时间以来,茶农中午来交售茶青,主要是担心温度过高,嫩芽容易变色,做出来的色泽不标准。
新华村不但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而且生产的茶叶质量得到相关权威部门的认定。
2008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石阡苔茶生产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0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石阡“中国苔茶之乡”称号;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石阡苔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到新华赶场近,买东西也方便,吃的穿的用的都能买得到。”该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是感叹。
“山山是茶园、家家有工厂、户户可加工、人人能挣钱”的“建集贸、兴茶市”的初衷基本实现。苔茶产业的掀起,为前途无量的茶叶生产赢来了一个的“天上街市”。
新华村抢抓政策发展机遇,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整合“四好农村公路”、生态移民搬迁等重大民生项目工程建设,注重“产村景一体、山水田融合、文教卫配套”的发展融合,打造成看得见水、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愁馆”。
据了解,新华村有投产茶园2200亩,基本实现户均5亩茶,茶农每年户均采茶创收12000余元。
巩固脱贫成效的“致富产业”
人潮涌动的石阡县新华村苔茶集市(石阡县委宣传部供图)
春回大地,苔茶吐芽,人勤春早。石阡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抢抓清明节前这一段时间,正分散在37.97万亩苍翠欲滴的苔茶园里,娴熟地采下每一颗饱满脆嫩的苔芽,劳动之乐、采茶之趣、收获之愉尽在一摘一放之中,绘织成一幅生动和谐的采春图。
“每年八九月份是管理茶园的最佳时期,剪枝、松土、施肥一样不能少,如果自己不管理,也不好意思去采别人的茶。”在新华村仙人洞旁的茶园里,年近七旬的林文芬老人抢时间、争朝夕,带着五个等待返学的孙子,在自家的茶园里采茶,“这段时间气候好,茶叶长得快,苔芽饱满、肥厚,直到清明节,70元一斤的茶青价格稳得住。”
林文芬是该村刘家嘴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万江的母亲,开年后,陈万江就带着妻子到沿海城市务工,留下母亲在家照看4个上学的孩子,守着自家11亩茶园。
“到我这把年纪,干点手上活,每天有100多块钱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林文芬说,“这段时间孙子、外孙都还没去上学,除了上网课学习外,他们都来采茶,比我快得多,等到正式开学,一个学期的零用钱他们自己早就挣到了。”
“每天上完网课再来采茶,100把块钱绰绰有余;周末没有上网课,200多块钱的收入是轻轻松松。”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林文芬的孙子陈娜说。
新华村支部书记、夷州贡茶公司总经理王飞说,“如果我们没有种茶叶,田土里的农活又重又累,老人和学生都干不了,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创收效果。现在家家都有茶园,采茶这种手上活,男女老少都干得了,个个都能抓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清明节前,全县投产茶园每天产优质苔茶9.5万余斤,茶农日创收370万余元。
  作者  谭文斌
编辑  吴昌辉
编审  朱邪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34万获赞 102.7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