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专升本#在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中,常常会出现让考生作答文章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关于一些诗歌,这些诗歌总是在前几句通过描述景色的方式来制造一种氛围,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写作手法到底是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还是借景抒情呢?这总会成为考生的一大难点,在这给各位考生梳理一下这几种写作手法的区别。
定义上的区别
1、借景抒情(或称寓情于景):顾名思义,目的是为了抒情,而在此时通过描述景色,以此含蓄的表达。但是要注意,借情抒情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去描述景物进行抒情。
【范例】《天净沙·秋思》中全篇描述凄凉的秋景,这个时候是诗人想去表述自己漂泊旅途中的愁绪,从而去描述“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属于借景抒情。
2、融情于景、移情于景: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完完全全的寄托在景物上,并且让景物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作者常用拟人手法来描述景物的过程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也就是能看到全篇文章描述景物的过程中不断散发出思想感情。
【范例】《再别康桥》中,“招摇的水草”、“挥手的柳条”、“波光里的艳影”等景物都是作者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的呈现更加栩栩如生。
3、因情造景。顾名思义,这种景色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能存在是人的想象当中,但是以此能够表达准确的情感。
【范例】《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月色本身是柔美客观的,但是因为感情的抒发,诗人可以营造出伤心色、断肠铃。
辨别方法
借景抒情:1、往往这部分的描述基本上都为景色。2、在文章描述景色之前已经能够把握情感基调。3、往往只有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其他部分都为景色描述。4、往往题目中,或者诗句前的“序”中会有情感的出现,比如《水调歌头》苏轼,在开篇有写这篇诗作为了兼怀弟弟。
融情于景、移情于景:1、常常会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景色描述中应用这一些字,如“愁”、“思”、“恋”等以及其通假字。3、文章的名称为景色,例如《春江花月夜》、《黄鹤楼》等。
注意:融情于景比移情于景的景色描述要多,但情感注入较少,不过一般两者区别不大。除非选择题让你选择其一,可以关注情感的注入。
因情造景:景色描述较为夸张,能够很容易看出来景色较为虚幻。
效果:
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往往能够造成很强大的感染力,情景交融、互相依托,由情入景,可以给情找到看得见的寄托和载体,尽管这些景物本身并没有意义,但是这样的寄托却让感情更加有感染力,更完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移情于景、融情于景:由景入情,可以让景变得更加亲和与接近人性。使得读者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抒发感情,仿佛读者自己便是景中人,无数的景物开始传递思绪,这时候便能理解景物为何如此描述,更容易走进作者内心。
3、因情造景:让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示在读者的脑海中,在感叹作者想象力丰富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些景物夸张或者并不存在,但是能够让读者开始想象和思考,产生万千思绪,更能够契合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