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自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以来,佛教传播四海,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尤其对东亚文化圈影响巨大,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引擎将佛教文化与中华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等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国经过积淀和革新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其中,汉传佛教有许多的分支,大体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类,大乘佛教分为三论宗、涅槃宗、地论宗、摄论宗、天台宗(法华宗)、净土宗、律宗、禅宗、法相唯识宗(慈恩宗)、华严宗(贤首宗)、密宗(真言宗)等十一个派别,小乘佛教分为俱舍宗和成实宗两大派别,为”汉传佛教十三宗“。
小乘佛法是自渡,大乘佛法是渡人。佛要靠自渡渡人,要先自渡,才能渡人。自渡渡人实际上就是佛法的经典。
大乘佛教
一、三论宗
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据印度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 《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 史略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后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南朝刘宋时僧朗将鸠摩罗什、僧肇的学说传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诠,僧诠门人法朗,数代相传,教义渐趋成熟。法朗门人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创立三论宗。吉藏门下有慧远、硕法师等,硕门人有元康,继续弘扬“三论”。但是流行不久,该宗即渐趋衰微。
二、涅槃宗
涅槃宗以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简称《涅槃经》)而得名。其学者称涅槃师。涅槃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涅槃师的学说即以阐发这一教义为宗要,并由此形成关于佛性的种种见解。
三、地论宗
地论宗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四、摄论宗
摄论宗,依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宗派。又取弘通摄论之义,称为通论家;宣扬此宗之诸师,称为摄论师、摄大乘师。以陈代真谛(499~569)为开祖。摄大乘论前后有北魏佛陀扇多、陈代真谛、唐代玄奘等三译,又别有隋代达摩笈多、行矩等共译之摄大乘论释论中所揭之论文及西藏译本,此宗惟以真谛所译为正所依。摄论学派自真谛译出本论并加以弘传,逐步流传开来,终结于玄奘重译《摄大乘论》,并以瑜伽行派后期见地另作阐释以后。《摄大乘论》在北魏时便有佛陀扇多初译,但真正流行则在真谛于广州译出本论及世亲的论释之后。一般唯识讲八识,真谛在第八阿赖耶识之外讲阿摩罗识(无垢识),讲三自性的瑜伽行派总纲时,强调依他起的染污性,最终也应断灭。
五、天台宗(法华宗)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智顗大师为慧思禅师之徒,承继中国南方的禅观,与北方三论宗的中观见,尊奉《妙法莲华经》,因此也被称为法华宗。
六、净土宗
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七、律宗
律宗,发源地是陕西西安净业寺。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做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弘一法师就是十一代律宗之祖。
八、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六祖: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撰写《百丈清规》的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只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墨守成规会显得生搬硬套。因此百丈禅师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慧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六祖慧能被誉为“东方如来”,是中国的释迦牟尼。,《六祖坛经》也是汉传佛教的唯一一部佛经。慧能著名的四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典型地体现了其唯心观点。认为修行是顿悟而非渐悟,因此就有了棒喝的出其不意的初学者修行手段。
九、法相唯识宗(慈恩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竞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特别是窥基,直绍玄奘所传,融会贯通,加以发扬,有“百部疏主”之称。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自智周弟子如理支后,即逐渐衰微。
十、华严宗(贤首宗)
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祖庭是西安华严寺。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即法顺)为初祖。
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十一、密宗(真言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惠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由于三武灭佛等历史原因,从唐朝以后,密宗在我国几乎没有完整的传承。正如近代大德虚云长老在自述年谱中所说——密宗一法,经一行禅师发扬之后,传入日本,我国即无相继之人。 直到1991年,台湾大毘卢寺成观法师,至日本真言宗的总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师所创之真言宗总本山),修学真言宗密法。 密宗是大乘八大宗派之一。
虎衣明王(藏语称为达拉美巴 第一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密宗三大师祖之一,他在以五胜金刚为主的修法中对所修法门作了详细阐释、编撰、结集、研究,将父续密法与母续密法相结合,并传授给智藏龙师,称为子续密宗,也就是大圆满修法。
小乘佛教
一、俱舍宗
俱舍宗的前身为毗昙宗。毗昙宗始于南北朝僧伽提婆(Samghadeva)与竺佛念,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又称《发智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阿毗昙论》,开始有僧侣学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研习毗昙最著名的则是梁代的慧集,弟子僧旻、法云;与慧集同时,在北方讲习毗昙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后真谛于南方译出俱舍论,慧恺根据真谛的讲学,又编成《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其后,法泰、智恺、智敷、靖嵩、道岳等人开始宏扬俱舍论,成立俱舍宗,毗昙宗也随之并入。慧恺及道岳为旧译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师也曾跟随道岳法师学习俱舍论。至玄奘自印度返国,重译《俱舍论》,并整理说一切有部各论书,传于弟子普光、法宝,为新译派俱舍宗。
二、成实宗
依据上述成实教义,自教理思想观之,颇有凌驾毗昙之上而时涉大乘之域者,惟古来对此宗之判属仍时有异论,初时,学者皆以成实论为大乘论,或视之为总括大小乘之纲要书,又如僧柔、慧次,以至梁之智藏、僧旻、法云三大法师等,皆无判其属小乘者,故三论学者多视此等成实学者为成论大乘师。其后,北地之法上首判本宗属小乘,继而吉藏于三论玄义中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智顗、慧远亦以之为小乘,自此之后各家遂判定成实为小乘。本宗之研究盛行于南北朝时代,尤以南朝梁代最盛,至唐代诸师判其为小乘后,研究者遂日益减少。又推测由于大乘佛教之趋势,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之流布,及三论学逐渐兴起等原因,亦促使本宗之衰落。
【注】本文参考百度百科,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