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理疾病,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抑郁症”“人格分裂”这种后果严重的疾病。
就像生理疾病有阑尾炎、心脏病,这样必须手术住院的大病。也会有感冒伤风头疼发热,这样可能不吃药自己也能治愈的小毛病。
精神疾病也存在许多感冒发热这样的小毛病,这些小毛病很少被平常人所察觉。
可能很多人得过这样的小毛病,却在不自觉中治愈了。
而有的人可能意识到了,却将这些心理现象视作一种怪癖。
下面为大家介绍4种正常的人类心理,其实属于精神疾病。
强迫性重复
很多人听到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强迫症,但其实强迫性重复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当一个行为产生后,如果回馈一个令本体愉悦的反应,那么下一次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境下,本体会倾向于重复同样的行为。
这一行为不仅在人的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并且广泛存在于其他生物中。
对于生物来说,这是一个帮助适应环境的良好反应,但对于强迫性重复的患者而言,就并非如此了。
对于这类患者,他们过分沉溺于熟悉的事物或行为模式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哪怕事物已经发生改变,同样的行为带来的反应已经发生改变,带来的不再是温暖而是伤害。
就像很多人在经历了分手后,常常会因为过度悲伤,即使明知道对方伤害了自己,却还沉溺于过往的欢愉,希望与对方重归于好。
为了那只存在于过去的温暖,他们会一次次将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纵容对方对自己的伤害。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有一个定义叫做消退,即当行为带来的反馈不再是愉悦的,反复多次后这种行为就会消失。
但对于强迫性重复的患者,消退的速度会比常人慢很多,而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也会增加。
正常癖
咋一听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一脸懵逼。向来只知道怪癖,怎么还有正常癖,正常有什么不好的吗?
癖的意思是,长时间的习惯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
而正常癖,顾名思义,就是过分执着于遵循某种社会规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极其严格的标准化,毫无个性。
对正常癖的患者而言,生活就像是行驶在预设轨道上的火车,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一旦偏离轨道,后果就是车毁人亡。当有外界压力或意外事件干扰了正常癖患者的规律生活,他们就会陷入极其崩溃的负面情绪中。
例如,一个习惯于每天赶7点半公交车上班的人,今天公交车晚点了十分钟,那这个人可能整天都陷入沮丧失落的情绪中,对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性情绪转移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却饱受争议。原因就在于他的学说过分强调性本能的重要性,尤其重视童年性本能发挥的作用。这一点也与弗洛伊德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性压抑严重的奥地利有关。
但尽管他的学说饱受争议,却不能掩盖其中的光辉。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生本能被称为“力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而力比多的核心力量便是“性本能”。但生本能往往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与死本能并立共存,共同驱使人的行为。
而被过分压抑的性本能,在表现出来时,往往会伪装成其他的东西,指向不同的目标。
在弗洛伊德描述自我防御机制中的转移时,他曾提到一个女性精神病患者,她的性幻想对象是她父亲,但这一幻想是不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需要,她便将为她治疗的医生转移为了新的性幻想对象。
这一转变过程是发生在潜意识当中而不为人所知的,却给这位女性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当她意识到这个幻想的原因后配合治疗痛苦便很快消除了。这种心理便是“性情绪转移”。
分离型落魄
“分离型落魄”往往发生在人们遭遇重大变故后的应激反应。人们内心极端恐惧焦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自己”、“自己存在的意义”。
归属感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群体概念,最初的归属感是从父母身上获得,即家的归属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与同学、朋友、同事建立起各种联结,产生不同的归属感。
归属感使我们产生对自我的概念。
而当对自我的怀疑产生,相应的各种归属感也会消失,个体与父母、朋友、同学等的联结断开,个体就会丧失安全感,脱离社会属性整个人像失魂落魄一般。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7万获赞 104.4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