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朋友的女儿总是不按时睡觉,闹着要看电视,于是朋友对她说“早点睡觉,明天妈妈带你去买洋娃娃。”
一听到买洋娃娃,孩子瞬间就兴奋了,自己乖乖地把电视关了,跑到卧室里睡觉了。
这一招很有效,于是朋友的家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孩子不好好吃饭,奶奶马上搬出一句:“你快点吃饭,奶奶就给你买洋娃娃。”
孩子生病,闹着不肯吃药,爷爷说一句:“你乖乖吃药,爷爷给你买洋娃娃。”,虽然孩子还是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把药给吃了。
渐渐的,孩子越来越会讲条件了,“我睡觉,妈妈给买洋娃娃吗?”、“我去幼儿园,给我买洋娃娃好吗?”
看着孩子现在无论做什么,都想用洋娃娃来做交换条件,越来越不像话,朋友实在受不了了:“我们不要再把给买洋娃娃当成让孩子做事的条件了,不然孩子要被教坏了!”
其实,朋友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奖励,有它独特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会得到一些结果的。
结果有利于自己,人们就愿意重复这个行为。所以,当孩子发现每当自己达到他人的要求,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会促使他重复这些行为。
奖励,为什么会不灵了?
奖励确实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从孩子长期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来看,如果一味地用奖励去要求孩子完成某些事,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物质奖励让孩子关注奖励这件事多于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
如果我们总是用奖励来促使孩子吃饭、吃药,慢慢地,孩子会越来越爱讨价还价,忘记了吃饭是让自己长得更快,吃药是让自己长得更健康。
心理学家德西就曾做过一组实验,来证明奖励对于人的激励作用有多大。两组同龄的学生解答同样的难题,并分成三个回合进行比赛。在第一次的比赛中,没有任何奖励。第二次比赛中,A组每答对一题,就能获得一美元,B组没有奖励。在第三次比赛中,取消了所有奖励。最后他发现,尽管A组在第二场比赛中非常卖力,可是当失去奖励,第三场比赛中,解题的就少了。而没有奖励刺激的B组,解题的积极性更高。
这就是心理学著名的「德西效应」。
这个实验说明:人在完成某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他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
本来孩子由于好奇心驱动,可以自己对外界进行摸索。现在由于外部的因素,比如爸爸妈妈用糖果、玩具,让孩子乖乖吃饭、上学,让孩子对这些事的内部兴趣大大减少。
这样下去,孩子对于吃饭、上学的关注度会降低,而是把它当成获得奖励的一种手段。当有一天,爸爸妈妈不再给奖励了,孩子肯定又会故态重萌。
比如不给看电视,就磨磨蹭蹭地不吃饭,不给买玩具,就不去幼儿园。奖励的效果也很难维持,并不持久,要求的裙子买了,要求去的公园去了,孩子还会提出更高的物质奖励,当父母不同意时,就撒泼耍赖,大吵大闹。你只有用更大的物质激励,孩子才愿意前行。
而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就要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就像德西实验里,从头到尾没得到奖励却依然埋头解题的学生一样,他们感受的是解题本身的快乐,解题的热情更多出自于喜爱。这些比物质奖励更让人享受,且更能让人坚持。
正确的奖励才有效
我知道,看到这里,家长肯定会说,我也不想给孩子奖励啊,可是不给奖励,孩子就不听话。奖励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正面管教》曾这样说过: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
可见,奖励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比起外部的激励,比如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我们更需要的是去激发孩子的内部动力,让孩子获得事件本身的成就感。
1. 给予,描述性表扬
比如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告诉孩子“妈妈刚才看到你在努力自己尝试着穿衣服,把手穿进了袖子里,虽然一开始有点难,但最后你成功了,而且比之前进步很大哦。”
在孩子自己做题的时候,观察他今天的学习状态,真诚地表扬他:“宝贝,你今天做题真快,错题也比昨天少了一题呢!妈妈真为你感到开心”
而不是仅仅一句“孩子,你真棒”,或者直接给孩子一些奖励,这么简单,没有点到实处的表扬,孩子听多了,见多了物质奖励,也就没什么感觉了,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地体会到自己学会穿衣服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能让孩子体会到解出题的征服感。家长要通过具体的描述性表扬,让孩子认可自己所做事情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我们在鼓励或者奖励孩子的时候,都要尽可能少用到外部奖励,不要仅仅用简单的玩具和糖果来肯定他们,比起这些,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带去精神奖励,例如正确真挚的夸赞与表扬。
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学会穿衣、解题是值得肯定的,孩子会由衷而发自豪感,获得持续的内驱力。
2. 感谢和鼓励孩子
父母真挚的感谢与鼓励,能给孩子带去巨大的满足感和主动性,让孩子真心喜欢上父母要求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也能更持久。
当孩子主动去帮家里倒垃圾时,你可以感谢他说:“宝贝,你真懂事,知道妈妈上班辛苦,现在都帮妈妈干活了,真勤快,妈妈真得好好谢谢你这个小帮手!”
看到孩子期末考了第三名,你可以鼓励他说:“宝贝,你真厉害!这一次比上一次进步了好几名,妈妈真为你骄傲,下一次,妈妈相信你还可以进步,取得更好的名次!”
3. 让孩子参与问题协商和总结,及时肯定
马斯洛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根据这个理论,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不要立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满足孩子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妈妈用引导和鼓励孩子,当发现孩子不专心写作业,我们不是直接训斥他,而可以这样说:“宝贝,妈妈发现你最近写作业的速度慢下来了?妈妈看着很担心,害怕你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你能帮妈妈想想办法吗?”
其实,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孩子都很乐意自己探索解决方法的的,当孩子想出办法来,获得了家长给予的尊重和肯定,他会更享受解决挑战,更渴望自己征服困难。
《次第花开》里面曾这样解释过过物质和精神:“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她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奖励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动力,但它只能给予短期刺激,效果很难维系。
不管任何时候,家长们都要记住:给予真挚的爱和关心,去理解和支持他,引导他们,明白现在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才能呵护孩子的内在动力。
这,才是孩子一生有效的奖励!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