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的五乳峰下,
是赫赫有名的少林寺,
而嵩山东麓的黄盖峰脚下,
有一座中岳庙。
论中岳庙的建造年代,要比少林寺早;
论中岳庙的建筑规模,
要比少林寺大,
因而有“小故宫”之称。
小伙伴们,你们去过中岳庙吗?
中岳庙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主要有名山第一坊、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殿、寝殿、御书楼,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
中岳庙的建筑风格
中岳庙是古代祠庙建筑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实物见证。它依山势的倾斜坡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逐层组建,左右对称,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庙院北高南低,前后高低相差37米,全长650米(合1.3华里),宽166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中轴建筑有七进十一层院落,中轴线东西侧有6座宫院。因其建筑主要是按照北京故宫形制重修,所以被誉为“小故宫”。
中岳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级的古代礼制建筑群之一。现保存楼、阁、宫、亭、台、廊、殿宇、碑楼等建筑400余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与中国其他山岳建筑相比,中岳庙建筑具有独特的完整性,建筑群空间格局的艺术特征也最为突出。它是由历代官府建造维修、规模宏大、主体建筑等级高,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其个体建筑做法基本与清工部《工程做法》相符,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工程做法》颁行前后的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演变,是地方建筑中体现“官式”做法的重要实例。
典型礼制建筑范例
中岳庙个体建筑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的建筑群,体现着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群总体布局的深刻影响。中岳庙祭祀建筑不仅影响中国五岳中其他四岳祭祀建筑形制的形成,而且深刻影响了国家祭祀河渎的建筑规模和布局方式。
名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庑殿式牌坊,改名“中华门”。门为三孔砖券拱形门,侧门额外为“依嵩”、“带颍”,内为“嵩峻”、“天中”石额四方。2001年又改建为三间四柱七楼牌坊,中楼坊匾“名山第一”。两侧坊低于中楼,各有斗拱,梁柱彩绘,巍峨壮丽。
五岳独有的四岳殿:化三门后的甬道两侧有两组相对称的四座砖石结构的台子,台上原有建筑今已无存,俗称“四岳殿台”。按顺时针方向,四个台子分别象征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故称“四岳殿台”。四岳加上中岳,恰为五岳,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目前四岳殿已被修复。
中岳大殿:中岳大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又名“峻极殿”,它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高达23米,面积920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中岳大殿是中原地区一带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也是五岳中面积最大、规模最高的殿宇。上下檐分别施七彩斗拱,高大雄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
《嵩岳庙史》载:殿增修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失火焚毁。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并增饰彩绘、金妆塑像和雕梁画栋。1941年,大殿东北角被侵华日军轰炸,1942年补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整了屋顶,粉刷油漆了门窗木柱。1987年、1988年,由河南省建研究所落架重修。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俗称“老龙窝”)。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天工。殿内中间塑有高三米余的天中王神像。按《封神演义》说:天中王即为殷朝诸侯“闻聘”。左右站立老少使臣茶童塑像,旁边两侧塑有高6米、执锤侍立、神姿雄伟的镇殿将军像,左为方弼,右为方相。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
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个山头叫“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树 立此碑,是以水灭火的意思。
寝殿:位于中岳大殿之后,是明代的官式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寢殿是天中王及天灵妃的寝宫,建制七间,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庄丽雄伟,仅次于大殿。正中供天中王与天灵妃塑像,侍女分立左右两端的神龛内,雕刻精致的龙凤榻上,天中王睡着,天灵妃陪坐榻旁,人称“睡爷爷,坐奶奶”。
典型金石选介
汉翁仲:在名山第一坊外神道两侧,刻于东汉,高1米许,平顶大脸,朴实庄严,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汉代衣着服饰的真实写照。铁人头戴平帻,身穿长袍,腰束革带,手持长矛,轮廓古朴,造型大方,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珍贵遗物。
镇库将军: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库旁立有宋代铸造的四尊“镇库将军”铁铸人像,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守库铁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铸造,是研究宋代冶铸技术珍贵的实物资料。
五岳真形图碑:中岳嵩山之阳的中岳庙里,有大小两通刻制奇特、内容奥妙的石碑,碑额各有篆书大字“五岳真形之图”,下边分刻东、西、南、北、中五岳图形,并各有文字说明。小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里,宽0.82米,厚0.16米,高1.64米,由登封知县孙秉阳刻立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春日;大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外阶下,宽1.30米,厚0.32米,碑身高2.90米,帽高1.46米,通高4.36米,由赐进士第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方大美书,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五岳的形图,各有特点,彼此形象表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五岳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因有“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因有“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因有“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因有“嵩山如人卧”之说。也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代表“五行”演化而来的五个方位和五种物化。东岳图表示“木”,西岳图表示“金”,南岳图表示“火”,北岳图表示“水”,中岳图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还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东岳图绘的是青龙,西岳图绘的是白虎,南岳图绘的是朱雀,北岳图绘的是玄武(龟蛇),中岳图绘的是庙内住土神。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位于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刻于北魏太延年间(435~439年),是我国道教刻立的第一通石碑,也是登封现存最早的古碑。碑高2.82米,宽0.99米,厚0.33米。碑文为北魏大司徒崔浩根据太武帝授命撰写,碑文记载中岳庙的沿革和重修中岳庙的经过。碑额下凿有直径10厘米的圆孔,碑头线雕蟠龙围绕盘护,对研究北魏历史、道教发展和魏体书法具有很高价值。由于年久风雨侵蚀,古玩商人的破坏,字迹大部分已脱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如果您对古文化及古建筑尤为喜爱的话,确实不虚此行,它所包涵的文化底蕴深厚绵长,一踏入便被深深吸引,真可谓是处处皆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