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民众在社交媒体表达恐惧焦虑情绪。如今,疫情形势不断向好,专家却发现大众心理问题并未减轻,反而有更加抬头趋势。心理咨询师王子瑞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诱发的心理问题属正常现象,长期情绪压抑和国内外疫情控制不同局面,是造成大众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未来,普通民众可以通过4方面心理辨别调整,防止抑郁焦虑爆发,尽早恢复心理健康。
王子瑞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临床和灵修心理学硕士,在北京和上海拥有个人心理治疗工作室,十多年一直专注于重症心理疾病的治疗。她表示,疫情期间,自己所在的几个心理治疗工作室与疫情前的同时期相比,来访患者数明显成倍增多,原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疫情期间显著加重或复发。
在朋友圈中、微博中,王子瑞经常看到有人感叹“我就要抑郁了”“白天情绪非常不稳定,大哭几次”等情绪表达,“这都是疫情期间心理问题的体现。”王子瑞说,除了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外,失眠、强迫思维、洁癖、疑病症、亲子问题等都是高发的心理疾病类别。
王子瑞的病人李先生是位抗疫一线的公务员。他苦恼地表示,疫情期间普通民众可以在家休息,但自己却一天没休过。自己的工作环境往往具有高传染性,且工作压力巨大,一方面害怕被传染,一方面害怕工作放松会出大事。焦虑让他很快有了睡眠问题,要么迟迟不能入睡,要么噩梦连连经常惊醒,脾气变得暴躁,家庭氛围紧张。
患者张女士则出现流行的强迫思维或洁癖症状。疫情期间在家闲,张女士喜欢在手机上刷新闻、和家人探讨疫情最新状态,渐渐变得越来越敏感,情绪也越来越差。她甚至考虑“如果我很快要死,怎么写遗嘱?我死后孩子会怎么样?新冠病毒是上天的惩罚么?有没有天堂?“此外,张女士还会一天给家中消毒很多遍,家人拿个快递,她都要求家人必须洗澡,全家都很疲惫。
“心理问题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抬头,可能有5点原因。”王子瑞介绍,疫情期已有两个月,长期的、持续的害怕,在心理疾病诊断上已是危险临界点;长期压抑外出疏解心情、与人群互动等人类本能生活需求,很容易导致心理抵抗力低下、神经变得脆弱敏感;疫情对国内整体经济的打击,使很多人经济受创、面临失业,加上不法分子无底线诈骗,对新工作没有准备等,都会引发普通人内心焦急乃至崩溃。此外,家人被迫24小时共处一室造成隐藏问题爆发,以及国外疫情防控乱作一团,国内出现境外输入病例,都让民众心情大幅回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如何应对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王子瑞表示,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辨别、调整。
第一是“谨慎的行为+坚定的信念”。行为上要谨慎,比如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等,同时树立“越怕病毒,病毒越找你;藐视病毒,病毒反而远离你”思维,即使怀疑自己得病也要坚信:“我没事,得了也能战胜”,“国家打败这个病没问题”。第二,不要过度关注负面新闻报道。第三,把注意力从负面新闻和对未来的焦虑,转移到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上。如陪伴家人聊天谈心、玩游戏玩纸牌、追剧看电影等,把每天的生活安排满满充实。最后,意识到自己对“是否得了新冠肺炎”反应过度时,要及时做出调整,立马意识到我可能在自己吓自己,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