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妈咪
有的父母明显能感觉到自己和孩子之间,关系冷漠。有个网友说,他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一家人几乎没有相处的时间,也没有什么交谈的时间。
从开始渴望父母能够陪陪自己,到后来一周的时间不见父母都无所谓,中间并没有经历很长的时间。
在上一辈父母当中,很多人都认为陪伴孩子不是那么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就行。
当时父母是没有办法,不过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却活在治愈童年创伤的路上:
他们一边渴望着一段亲密关系,一边害怕、逃避、抵触着亲密关系,很难融入到一段亲密关系中。即便是进入到亲密关系中,也会努力与对方保持距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也非常的敏感,会时常观察着对方的一言一行,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退缩、焦虑、多疑,会产生“与其被伤害,不如率先离去或牢牢束缚对方”的想法。
对于上面这种情况,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是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中的一种情况,属于消极依恋,不安全依恋。
依恋关系,也就是婴儿和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约翰·鲍尔比通过实验、调查和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成人亲密关系中,人们对于伴侣的依恋风格,和儿童期对于母亲的依恋反应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出现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通常是因为小时候渴望爱和关注却总是被拒绝,从而产生一种“我不需要”的思想,他们会抑制自己的情感,通过疏离来保证安全。
现在也有很多父母为了生计而远离孩子的生活,当父母回家见孩子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回来与离开没有任何的表情和想法,通常我们会以为是孩子习惯了或者会说孩子长大了。
但其实,这并不是习惯了或长大了,而是对父母的爱彻底淡漠了,他们害怕被再次抛弃。也可以说不依赖父母的孩子反而更没有安全感。
精神分析师詹姆士·罗伯森经过对1—3岁的住院幼儿研究和观察,发现了孩子跟父母分别之后三种递进状态:
第一个阶段:反抗,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哭闹、焦虑、害怕;
第二个阶段:绝望,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慢慢不再期待父母;
第三个阶段:疏离,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人展示友好,父母离开也不哭不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幼儿时期,有一个稳定持续的依恋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育儿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都在呼吁妈妈对孩子幼儿时期的陪伴:
心理发展学家玛丽·安斯沃斯把妈妈称作孩子的“安全基地”,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1岁前孩子尽量自己带;
……
孩子幼年时期对孩子的陪伴,能够让孩子产生积极的依恋,也就是安全型依恋。
不过,有些父母也发现了,明明父母都陪在孩子身边,但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并不亲密,也有回避型依恋的情况。
这和父母长期对孩子的关心不足和无视导致的。
有些父母虽然陪在孩子身边,但是陪伴质量并不高:
孩子渴望和父母玩游戏、互动,可是父母却嫌孩子烦;
孩子问父母问题的时候,父母敷衍了事;
父母和孩子同处一个空间,却各自摆弄手边的事,毫无沟通;
……
更有甚者,父母在烦躁的时候,还会把孩子当成情绪发泄的对方,让本就不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疏离冷漠。
孩子的回避型依恋,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渴望父母的爱,当渴望一直被拒绝或忽略的时候,孩子会通过武装自己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幸运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稳定且长期的陪伴就是送给孩子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
从上面提到的孩子产生“回避型依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父母对孩子的爱稳定输出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的爱、陪伴、理解和教育,要保持“一致性”,不要有这两种情况:
·今天想陪着孩子,明天又想离开孩子赚钱,后天又改变主意陪伴着孩子。
父母没办法的时候,会让老人带孩子,但是如此反复的父母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依赖谁。
·开心的时候对孩子亲亲抱抱,不开心的时候却异常冷漠,情绪反复无常。
父母这样忽冷忽热的态度,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孩子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失望。
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疫情的好转,很多父母也都准备好了要复工,但是在走之前请想清楚到底想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