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品牌
3月10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江苏省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受访者会有补偿性消费,而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K歌、运动撸铁和外出旅游成为消费优选。据介绍,“补偿性消费”是指被疫情耽误的消费计划,打算在疫情结束后补偿或增加的消费。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消费者均拥有积极消费态度,打算疫后吃喝玩乐一番,将憋了几十天的消费欲望,尽情释放出来。
在“补偿消费”外,想“存钱”的也不在少数。某博主发起的调查显示,4万多人里,3/4的人表示“不会补偿消费”,“好不容易省下钱”“已经没钱了”是不少人的心声。
你的消费欲望被压抑了吗?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复工复产以及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心底里被压抑良久的消费欲望已经付诸实践。
多地多个景区出现游客“爆满”的情况,不得不及时调整游客限流管控措施。如,江西萍乡武功山景区将景区限流人数从5000人下调至3000人,关闭线下售票窗口。
在甘肃,兰州一家烤羊肉串店恢复营业,一天卖出超6000串烤串,有的客人为饱口福站着撸了40串烤肉约合有2斤肉;在浙江,杭州大厦购物城5小时销售额1100万,更是让不少人惊呼,低估了大家的消费热情。
线下火爆,线上也同样如此。
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天猫“38女王节”,整体销售额远超去年,超过2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整个“38女王节”期间,淘宝直播带动的销量同比大涨264%,最高的一天带动成交量增长了650%。
显然,这对于正处于复工复产的商家而言,乃是一个强有力的积极信号,意味线下消费并非完全消失,只是暂时被疫情压制着,疫后则会迎来报复性反弹,令社会各界对未来经济复苏,更加充满信心。
你还有钱消费吗?
但也有人提出了心中的疑惑,“想疯狂花钱消费的人肯定不少!不过,那么久没上班,你还有钱消费吗?”
这次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特别生动的现金流管理课。一项2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 45.5%的参与者称疫情过后,要疯狂挣钱、疯狂存钱。
“我和许多人一样,就等疫情结束后狠狠地消费,任性地花钱,以解我‘心头之痒’。但当我陆续收到银行的短信、支付宝的通知,京东白条的提醒时,我就知道,我错了。”记者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反思说。
许多网友直呼,这次疫情对自己的储蓄和盈利能力是一次危机般的考验。
疫情来之前,原来看见什么都想买的年轻人想的是:反正平时有收入能抵扣负债,还上月供就行。
经过这次疫情,很多人在刷卡前可能会多想一想,这件东西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里是不是有差不多类似的物品?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建议,消费者应树立“消费是为了满足现实需求”的观念,“消费者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购买最合适的那款商品。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有主见,尽量避免盲目地随大流、追风头,杜绝与他人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