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丽有一个四岁的女儿,自从断了母乳以后,就让孩子跟着家里的老人,小丽就开始上班了,等每次下班回来,女儿就会跑过来和小丽亲近,黏着小丽不让她离开,小丽为了这个事也是很急着上火。
平常回家以后,自己的自由时间就会被自己女儿占领,这让自己很是困惑,因为一天的上班下来会让自己的精神得不到放松,也很容易增加自己坏情绪爆发。
如果在这个时候情绪爆发,妈妈也会开始愧疚和焦躁,对着女儿说“宝宝,对不起,妈妈刚才没控住情绪,我们相互道歉好吗,你答应妈妈下次不要妈妈回来就这样黏着妈妈,让妈妈稍微休息下,再来陪你好吗?”
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武志红总结将其称为“病态共生”,在他看来,宝宝长到三岁以上,就应该足够自立了,如果此时还总是粘着妈妈不放,那这种亲子关系就是病态的。妈妈的这种焦躁不安也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依赖,这种亲子关系的过度依赖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共生”。
孩子在超过6个月以后,身心各方面功能都会得到一个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就会开始慢慢学习独立的本领,并且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出现越来越多的表现出个人意志。
如果此时家长不愿遵从孩子的天性,仍然想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剥夺孩子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或者孩子拒绝长大,蜷缩在家长的的保护圈内不愿意走出来,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病态共生的关系。
正常共生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指出,对于0-6个月的婴儿,和妈妈保持一个共生关系是正常的,因为这个阶段产生的这种共生关系,妈妈才能正确的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有了这种共生关系才会让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心灵感应更加强烈,婴儿才能获得最细致入微的照料。
我们接下来可以通过宝宝的一个成长规律,来观察一下共生关系在这个阶段的发展。
孩子成长的正确规律:
n 零-六个月
运用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的话语来说,在0-6个月的婴儿,和妈妈保持一个正常关系是正常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婴儿是需要妈妈的存在,是不能和妈妈轻易分离的,在这个阶段的宝宝,是没有任何的自理能力,是需要妈妈的一个关照,这种共生关系是一个正常的存在,再在这种关系的维持下,宝宝才能获得成长。
n 六个月-三周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慢慢的脱离对妈妈依赖,有了一定的自主和独立的心理出现,在此同时也就减少了和妈妈的共生关系,心理学家武志红将这个时期称作为“分离期”。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就会在一些行为举止上开始尝试摆脱家长的怀抱。
n 三岁以上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是属于一个交际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已经具备的,会不需要家长的一个陪伴形成了一定的独立人格。在这个的孩子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锻炼和养成,从小开始培养,就会远离病态共生这个干系。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
孩子在经过6个月以后的分离期的话,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也会慢慢减弱,孩子的独立人格慢慢形成,可是如果有些孩子,如果到他们三岁时候,以前的共生关系还没有消除的话,就会出现病态的共生,这种病态共生关系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的。
那么病态共生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健康会存在哪些不利影响?
1.压抑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的自我内心不能很好地得到一个释放。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小时候,父母会剥夺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长大后却妄想孩子成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超人”。可是这个本身就是一个不会成立的一个命题。如果没有给孩子一定的机会成长的话,是很难得让孩子在将来能够成长起来的。
新闻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新闻现象“老来得子”的情况或者双方父母都是独生子生的孩子也是独生子,家长就会对这个孩子格外的照顾和溺爱。
特别是在生活中一些方面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上,在家中也不让孩子动手做家务、孩子被同伴叫出去玩家长也是不允许、在上下学路途中也会亲自接送、甚至有这种情况;
孩子到了要做值日生,家长也会前来帮忙亲自动手为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就会出现“病态共生”关系,孩子也会越来越压抑,也不能成长独立起来。
孩子的自主能力也会慢慢变差,这种情况就会意识到孩子无法进行更多的尝试,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发育,甚至也会阻碍到他们的大脑发育。
2.父母对子女过度依赖,完全以孩子作为自己生活中心,从而丧失自我。
《少有人走的路》书中提到了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失调症状,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拥有这款心理状态的人群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寄托在他人的一个情感上,对他人拥有强烈的依赖感,可以称之为“寄生。”
为人父母,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父母的爱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为分离做准备的爱,在孩子长大了,要去创造属于自己一片天地,有些父母就会以为孩子是翅膀硬了,打算抛弃自己去过自己的美好世界了。这种想法从理解上来看就是一种病态的想法,完全就是不切合实际,父母应该做的是,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用心教导孩子。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是与他人不共生的。
3.亲子关系开始变得沉重,亲子之间如果压抑过久,矛盾会一触即发产生崩裂。
有些家长会将孩子逼迫的很紧张,也会很喜欢管理孩子的事情。随着孩子自己内心的成长会出现一种强大的反驳力量。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这种共生状态就会滋生出很多矛盾,要么孩子完全就被父母压制,丧失自我,要不就是孩子公开对抗父母的权威,彻底决裂,无论哪种结果,到最后的亲子关系也会出现崩裂情况。
父母应该怎样做可以避免病态共生心理?
1. 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相互尊重是家庭需要时时刻刻的一个存在,孩子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拥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家长作为教育一方也是陪伴一方,家长是需要给孩子机会,不能独占孩子的思想,只有在从小培养这方面能够做到这个才是会避免到病态共生这个状态出现。
2. 学会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拒绝溺爱行为。
家长作为孩子路上的陪伴者,孩子在道路上也是需要不断成长。家长需要做的是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关注到孩子的一个情绪变化,但是不是让家长作为一种依赖感,依赖孩子,父母需要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态度,同样在陪伴路上要拒绝溺爱行为。
父母就是在的爱的蒙蔽之下对孩子处处让步,使得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家长也是需要学会拒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在为条件爱着孩子,一定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孩子追求基本的规则。放开双手,拒绝依赖。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