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封建王朝时期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史记·秦纪》:“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皆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当皇帝年幼的时候,太后经常可以代替皇帝执掌朝政,比如历史上的宣太后、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甚至权倾朝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在此基础上,就权臣来说,如果可以获得皇太后的支持,自然是如虎添翼了。
就三国时期的高平陵之变来说,司马懿之所以能击败曹爽,就离不开郭太后的支持。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大权。也即郭太后的支持,让司马懿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动兵变。那么,问题来了,高平陵之变时,郭太后为何支持司马懿,而不是曹爽呢?
郭氏(?-264年2月8日),西平郡(今青海西宁)人,魏明帝曹叡的皇后。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中记载:“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嘉平元年(249年),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一带),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等人随行。趁着这一机会,司马懿当机立断,以郭太后名义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大权。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高平陵之变中,郭太后在立场上支持司马懿的。
同时,《三国志·魏书九》中记载:“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南奔爽。”
为了支持司马懿,郭太后亲自下了诏书,将曹魏都城洛阳封闭。当然,曹爽的桓范得知司马懿起兵后,选择“矫诏开平昌门…南奔爽。”但是,虽然桓范敢于违抗皇太后的诏书,可是,曹爽的其他手下却不敢离开都城洛阳,这成为司马懿最终笑到最后的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郭太后之所以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一方面,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后,曹芳继位,尊皇后郭氏为皇太后,所居宫殿称为永宁宫。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纳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氏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由此,对于大将军曹爽来说,为了彻底掌握曹魏大权,不仅对司马懿明升暗降,也即将其晋升为太傅这一虚职,还将可能干涉自己的郭太后给软禁起来了。
按理来说,曹爽作为曹魏宗室,和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即都属于曹魏宗室。但是,大将军曹爽不愿意和司马懿分享权力,更不愿意郭太后这一阻碍的存在,所以将这两个人都给得罪了。于是,郭太后支持司马懿,自然就容易理解了。正是因为郭太后下达的诏书,促使司马懿起兵控制京城等行为得以名正言顺,并赢得了大部分朝廷大臣的支持。
另一方面,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后,郭太后的伯父郭芝调任散骑常侍、长水校尉,叔父郭立为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并且,就郭太后家族的郭德与郭建兄弟二人,同为镇护将军,都封为侯,共同执掌曹魏都城洛阳的禁军。可是,曹魏都城的禁军,大将军曹爽自然也想掌控。在此背景下,曹爽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
并且,曹爽还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因此,在大将军曹爽的一番安排之下,郭太后家族失去了对曹魏都城禁军的掌控,而曹爽及其兄弟,则趁机执掌御林军,这也是其可以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毕竟,禁军一直在曹爽的掌握之中,司马懿没有兵权,根本没办法反制曹爽。
最后,在架空司马懿、软禁郭太后之后,曹爽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的类似。对此,在笔者看来,一定程度上,逐渐膨胀的曹爽,可谓有了不臣之心。如果曹爽一旦篡位的话,那么,不仅曹芳会失去皇帝之位,郭太后显然也担心自己无法保住皇太后的位置了。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原因,郭太后和司马懿之间的联合,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对于司马懿和郭太后来说,终于等到一次反击曹爽的机会了,也即不仅大将军曹爽出城,他执掌禁军的兄弟也都随行。
于是,曹爽对于曹魏都城禁军的掌控,一下子进入到真空状态了。在此背景下,因为皇帝和大将军都不在京城,皇太后的诏书,无疑对禁军将士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再加上司马懿、蒋济等老臣坐镇,原本跟随曹爽兄弟的禁军,选择了倒戈,这让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成功控制都城洛阳,从而最终诛灭了曹爽势力。此外,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投桃报李,对郭太后家族予以重用,比如郭太后的从父郭芝就在之后协助司马师,废黜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为皇帝。
举报/反馈

情怀与历史

16.2万获赞 2.9万粉丝
历史与情怀,情怀书写历史。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