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明星肖战的粉丝和喜欢看"同人文"的孩子们闹翻了天,我身边的很多家长们对此感觉很疑惑,经过这件事她们发现自家孩子平时虽然很乖,没想到却是"潜藏"的二次元小说爱好者。
有不少家长借着这个机会想要尝试了解自家孩子,却发现她们看的小说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有很多小说的内容还很负能量,甚至涉及一些不健康的情节,让家长非常担忧。
还有个别家长平时喜欢看电视剧,就因为这次的事件而受到了孩子的"鄙视",莫名其妙地就被"科普"了一番,还被孩子要求"抵制"明星代言。我的一些中年家长朋友向我诉苦,说孩子平时还算乖,可是前段时间却像"疯了"一样,家长说两句劝劝她,孩子却歇斯底里地冲家长怒吼。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的"二次元"遭受动荡的时候,在平时,家长和孩子在这方面的沟通也很困难,这让不少家长感觉很困惑:家长和二次元"中二病"的孩子真的无法沟通吗?
"中二病"不可怕,我们每个人都有
通过观察大量的案例,结合我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的真实情况,我认为其实"中二病"一点也不可怕,只是家长把它想象成了"洪水猛兽"而已。
各位家长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时期,以及80后、90后孩子们的童年时期,其实在孩子们的童年至青春期时期,都会对一些小说、电视剧、故事里的角色产生向往,并且有扮演的冲动。
80后和90后的孩子们,一谈起童年回忆,就能够回想起披着床单扮演"白娘子"、"齐天大圣"、"蛇精"的美好时光,那时候孩子们也会因为我们的传统神话、动画片等等内容搅得"心神不宁",很多孩子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这些角色。
而男孩子主要喜欢武侠小说,总是会幻想自己是"张无忌"、"花无缺",几个男孩子一起就能演一出"武打戏",而那些武侠小说也不尽然全都是好好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容,里面也存在着很多"爱恨纠葛"的剧情。
在没有日本动漫的年代里,我们的"中二病"就只是一些美好有趣的幻想,家长们也会提醒孩子不要过度沉迷在其中耽误学业。
而当代发源于日漫的"中二病"之所以被家长们一致认为是"病毒",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对于别国文化的抗拒。
家长们想要和孩子搭建沟通渠道,首先要克制住自己内心的偏见,心态和表情如果打从一开始就带着嫌弃和厌恶,那么就算孩子想要和家长好好沟通,也会被家长的态度"吓走"。
我们的目的是要和孩子沟通,那么刨去这层偏见,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当代"中二病"的精神内核,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保持最基本的尊重。
对于文化来说"看不惯"不重要
我们很多家长一提到孩子看动漫,就先表露出自己的抗拒,我有一位亲戚,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非常直白地说"没有为什么,我一看到动画片就觉得低智商,我就是看不惯这种东西,把孩子都教傻了"。
抱有这种观念的家长却不明白,其实对于一项文化或者娱乐方式来说,家长持什么态度,并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一个家长不喜欢动画片,动画片难道就会倒闭吗?
因此,家长不喜欢动画片没有关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家长不喜欢动画片,甚至是厌恶、憎恨、瞧不起,那么受到影响的其实是孩子,"强扭的瓜不甜",强行让孩子放弃自己最喜欢的娱乐项目,只能得到一个糟糕的结局。
与孩子搭建沟通渠道,并不一定要"活得难受"
前几天我听到一位家长的抱怨,他表示他也很想和女儿好好沟通关于二次元的兴趣爱好,但是这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作为一个将近40岁的中年男人,别说搞明白动漫的内容了,女儿喜欢的日本动漫多数没有中文配音,光是在画面和字幕之间做到兼顾就挺累的了。
其他一些家长朋友也说出了同样的看法,有的年轻一点的家长表示,他们是看着《大闹天宫》那样的优质国漫长大的,实在是不懂日漫的思路,看得很困惑,完全无法理解孩子到底从里面学到了什么,因此认为孩子喜欢二次元纯粹是浪费时间。
对于有这种困惑的家长们,我想说一句:对于二次元这一特殊的概念,不同于我们以前提及的兴趣爱好,它和看小说、画画、演奏乐器不同,很多时候意味着不同国家的文化碰撞。它其实是超出了家长的阅历范围和知识范畴。
因此,如果家长接受无能,那就不要为难自己去接受这种文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和孩子就无法沟通。
想要和沉迷二次元的孩子搭建沟通渠道,其实我们不需要活得那么"难受",我们只需要遵守跨领域沟通的基本尊重3原则即可:
1. 对于不了解的内容不随意下结论,不轻易说"好坏"和"对错";
2. 对于理解不了的设定不随意扩展追问,不进行不怀好意的揣测和诱导提问;
3. 实在无法进行下去的话题,用微笑回应并且坦率告诉对方。
最能够感染到孩子的感情的,主要还是积极向上和令人感动的部分,这种情绪无论是跨国界、跨人种还是跨越了多少年代,都会引发人们的共鸣,因此家长无需挑剔孩子的语句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使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和孩子达成一致的情绪。
生活环境好的孩子,家长从不用担心其精神状态
文学作品和真实的生活并不相同,虽然孩子们会受到各种作品的影响,即使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也会偶尔做做"被害妄想症"的梦,但毕竟是儿童时期和青春期,正是人一生中想象力最丰富的年纪,这个时期的人感情也是最细腻最敏感的,时不时产生奇怪的、甚至是负面的想法也很正常。
就算没有动漫,也会有其他兴趣影响孩子的生活,在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心中,就算是几个玻璃球也能编织成一个惊险刺激的美梦。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给孩子快乐的时候尽情地泼冷水,而是要在孩子快乐和悲伤的时候帮助孩子发泄感情,并且合理督促他们做完梦了好好学习。
有的家长可能会好奇,怎样能保持自己淡定的状态下,对孩子不用太针锋相对地控制他们的兴趣爱好,还能保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
其实这并不难,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即使看过再多的苦难,读过多少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文学著作,也能够保持自身的正能量,从痛苦的故事中读出积极的心态,让自己珍惜美好的生活。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长无休止的责骂和紧张焦虑的催促中成长,那么即便是诗仙太白潇洒豪迈的诗句,孩子也能从中读出负能量和悲情,自己在内心中装满了自怨自艾的话语,最终活脱脱把自己搞得"自闭"了。
兴趣爱好、名人故事、神话传说,这些东西都属于外来影响因素,人们可以对它们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充满了负能量,那么再优秀的人也无法把他教成优秀的学徒。
作为家长,我们要懂得倾听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不要一再误解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往自己的反方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