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16时,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广东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情况,重点介绍广东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的近期工作进展情况。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研究员吴光明出席发布会。
广东在生物医药创新方面,如何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表示,广东坚持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两手抓两不误,取得了不少进展。
广东5项检测试剂获国家审批通过
多项科研攻关项目推动临床救治
龚国平表示,广东以科研攻关推动临床救治,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
在有效药物研发方面,广东加强对援助湖北一线治疗工作的指导和帮助,积极推动磷酸氯奎、氢氧混合吸入器等规范性使用,提高救治能力。针对重症、危重症治疗,采取康复者血浆等先进治疗方式。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用于临床治疗,“肺炎一号”除在全省定点医院使用外,还向湖北省10家医院捐赠2.6万包。
在疫苗研发方面,组织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动物免疫后产生抗体,部分疫苗即将进入动物试验和安全性评价阶段。
在检测症状产品研发方面,在目前国家已经审批通过16项检测试剂中,广东占了5项,还有5家单位研发的8个检测试剂产品,已纳入应急审批通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咽拭子采样机器人,提高采样质量。
钟南山院士表示,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保护了人工采样医护人员,降低受感染的风险;二是机器人能更好地完成咽拭子规范采样。他表示,目前已经在实验室进行了几十例的对比分析,发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在采集细胞数量方面能达标标准。“核酸检测仍是目前最主要的确诊方法,而核酸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取决于采样是否规范标准。”
在病毒病原学动物模型构建研究方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利用冷冻电镜首次观察到灭活新冠病毒的真实形貌 。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建立新冠病毒受体ACE2小鼠动物模型,为药物抗体和疫苗研发提供支撑。
此外,广东支持科研机构参与应急专项,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防控技术和产品目录,发挥广州、深圳等地市的积极性,省市两级财政资金投入1.71亿元,从药物、疫苗、检测诊断、防护物品等方面,支持130多个项目,加强部门联动。龚国平表示,广东科技厅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省林业局多次召开科技攻关推进会,统筹推进药物研究,应急审批和临床应用,为实验动物运输开通绿色通道。
为新冠肺炎患者读CT片
AI医生只需20秒 准速率达90%
CT检查是新冠肺炎患者诊断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疫情期间,让医护人员尽早尽快尽可能准确诊断新冠肺炎患者尤为重要,传统人工阅片较慢,基层医生经验不足等局限。
龚国平表示,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研发的新冠肺炎AI影像辅助系统,也在全省和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应用。
该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介绍,人工技能技术有助于提高阅片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其团队基于50万份临床影像学大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技能前沿技术,开发了基于胸部ct和x光 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相对于人工阅片,该系统有三大优势:
首先,可以快速诊断新冠肺炎,保持准确性。林天歆表示,以往有经验的医生看一个患者ct片需要15分钟,这个系统可在20秒内完成一位患者的ct检测和诊断,准确率达到90% ,这个水平相当于省级三甲医院副教授的水平
同时,可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这个系统可以对胸部ct每一个的结节等情况进行自动识别、定量分析等。团队发现,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吸氧饱和度、酸碱平衡、肝功能、凝血功能有密切关系,帮助判断患者是否会从普通型转变为重型,从重型转变为危重型,有利于医生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
此外,该系统可以协助医务人员进行药物疗效评估,可以对患者用药前后的ct影像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定量计算,看看病灶有没变化,判断药物是否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这套系统已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云平台线上部署,并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测试和使用。接下来,要在全省全国推广应用。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国外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云平台连接到该ai系统进行使用。他表示,该新技术也会跟全球医疗机构分享,为阻止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作出中国贡献。
深圳首次描绘灭活新冠病毒真实形貌
为研究提供重要超微影像基础
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人体细胞的,这一“作恶”现场被广东研究团队捕捉到了!发布会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介绍了此科研成果。
刘磊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第一时间成立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工作。早在1月27日,他们就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病毒株,并迅速通过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和免疫学实验完成了病毒的鉴定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经过实验室病毒扩增、纯化及灭活等技术过程,获得了高纯度的病毒颗粒。
3月1日,研究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首次观察到了经灭活后的新冠病毒的生物结构状态,并捕捉到了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一个重要中间状态——病毒正处于识别和附着宿主细胞并准备与细胞发生融合时的状态。
“经国内外文献检索,这是科研工作者首次在冷冻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入侵细胞的真实状态。”刘磊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为新冠病毒的识别、鉴定和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础,对下一步推进疫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ACE2人源化小鼠:
为新冠肺炎药物、抗体和疫苗研发提供支撑
广卫君在会上了解到,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已经成功建立了新冠病毒受体ACE2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为药物、抗体和疫苗研发提供支撑。
此模型领先的地方在哪儿?
该实验室研究员吴光明表示,新冠病毒是通过一种酶(简称ACE2)来感染人类,小鼠也有这种酶,只是和人有比较大的差异,导致小鼠对新冠病毒不易感。但可通过转基因的办法,研究人员获得易感小鼠。
吴光明介绍:“ACE2人源化的小鼠经过鉴定,在肠道和肾等很多组织器官有准确的高效的表达。”为了提升研发速度,疫情发生后,他们提出绕开繁育步骤,直接用胚胎干细胞快速、大量生产人源化小鼠的技术方案。
“1月31日提出方案开始,到3月6日,人源化小鼠出生,仅用35天。”据介绍,按以往流程,需要半年的时间。吴光明表示,该小鼠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机制、药物筛选和疫苗开发领域的理想动物模型,有助于解决当前缺乏有效的规模化的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困境。
研发可重复使用民用口罩
可连续使用7天以上
在疫情防控期间,口罩需求量大。龚国平表示,广东积极推动可重复使用口罩等防护物资研发生产。目前,广东企业整个技术资源研发生产出100多台口罩机,还向中国兵器等企业无偿提供口罩机技术支持,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共享。同时,广东研发出多款可重复使用的民用口罩,经相关机构检测,可连续使用7天以上,满足社会需求。
此外,广东组织团队到高新区,为高新技术企业派驻高科技防控产品,宣讲科普知识,帮助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向科技企业新增贷款超过160亿元。
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援助方面,广东高科技企业编制的病毒检测试剂盒,已经在26个国家使用,并向伊拉克、伊朗、日本、秘鲁等国家捐赠超过8万人份,及时派出专家支援队帮助伊拉克建设分子检测实验室,积极开展医疗救治。
记者|周颖怡 张秀丽
编辑|尹蓁 责编|黎晓心
摄影|伍健威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