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种类中影响力最大的剧种,是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是中国的国粹。其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成形于咸丰年间。
说起京剧,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那回荡在京城里的腔调。其实,京剧在清朝时便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辐射中国大地的态势。如果说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入京城是京剧的起源,那么,京剧在民间的传播便是其成为国粹的助推力。
吉林城的京剧历史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笔。这也是为何吉林市堪称京剧第二故乡和京剧艺术摇篮的缘故。
清朝光绪年间传入吉林城
京剧拥有200多年的历史与传承。吉林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康熙年间,吉林城就出现了首个庙戏楼。而京剧则是在光绪年间传入吉林城。光绪十一年(1895年),京城演员胡少卿来吉林市进行京剧演出,并且安家于吉林。至此,京剧走进吉林并深受吉林城的百姓喜爱。
戏楼戏台为京剧繁荣奠定了基础
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吉林市便有戏楼、戏台十多处,足可见,在京剧传入吉林城之前,听戏、看戏就已经拥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基础。京剧传入吉林后,吉林城丹桂茶园、斯美茶园、群仙茶园、庆升茶园、同乐茶园、康乐茶园等著名的大戏园和戏楼,都成为京剧在吉林市的展现舞台。京剧在这些场所演出十分火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京剧在地方的繁荣。
吉林巨富助推京剧发展
说起吉林城的京剧发展,自然离不开牛子厚。同治五年(1866年),牛子厚出生于吉林。牛家产业在此时正是鼎盛时期,产业遍及全国多地,在吉林当时有“牛半城”之说,意思是吉林城的一半差不多都是牛家的房产、产业。
牛子厚喜爱京剧,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01年,牛子厚出资在北京创立“喜连成”京剧小科班,1904年再投入巨资正式创立“喜连成社”。房屋购置、聘请名教、添置服装道具、人员开销,每年投入资金达到上万两白银,“喜连成社”蓬勃发展,京剧艺术也传承繁荣。
“喜连成社”的创立,是京剧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中国京剧艺术人才的培养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培养了大量京剧艺术人才,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大科班。
喜连成社京吉两地演出
“喜连成”科班创立伊始,牛子厚就约定科班在北京与吉林两地轮回演出。1912年,“喜连成社”更名为“富连成社”。梅兰芳、周信芳等一批京剧大师都出自“喜连成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14岁,第一次来吉林演出。据说,梅兰芳在吉林市演出两年后便红了起来。吉林市河南街的一处牛子厚与梅兰芳的雕像旁的铭牌文字介绍:吉林是梅兰芳名字的诞生地。
“喜(富)连成社”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使得京剧艺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前,在那样的社会历史背景环境下,依然取得传承和发展,实乃难能可贵,因此,人们把这段时期称之为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吉林市的轨迹。
吉林城解放后,京剧仍旧是风景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斯美茶园(后更名为新庆大戏院)举办了吉林市解放后的第一场京剧演出,京剧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1952年,梅兰芳第二次来吉林,为支援抗美援朝进行义演,戏台便是新庆大戏院。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吉林市还成立了艺术京剧班、京剧团。
后来成立的吉林市青少年宫戏剧班、市少儿艺校京剧班都为京剧的艺术繁荣、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6年,国家京剧院“京剧寻根之旅”活动中,著名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带队在吉林市演出经典京剧。
2016年12月,百年历史京剧老字号“喜连成社”落户吉林市群众艺术馆。
京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吉林市始终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京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起到重要的、关键的推动作用,因而,吉林市理所当然的、名副其实的是京剧的第二故乡。
举报/反馈

触摸吉林

10.4万获赞 8074粉丝
专注于吉林的吃喝玩乐攻略。
旅游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