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尊者。
迦叶尊者。
佛教由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建以来,至今已有2500多年,传入我国后,影响深远,始终拥有广泛信众。信众对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10大弟子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都无比尊崇。为此,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或手绘、或雕塑、或烧造,用种种手法创造出了这些形象,以满足信众顶礼膜拜的心愿。通辽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辽代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白瓷像就是其中难得的精品。
迦叶尊者瓷像高27厘米,宽12厘米,座高8.5厘米;阿难尊者瓷像高27.6厘米,宽12.5厘米,座高8.5厘米。这两尊瓷像为定窑精品,胎质细腻,釉色润亮,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尊白瓷佛像。
细观两尊白瓷佛像,迦叶尊者呈老者造型,光头,双目圆睁,额头、下颌皱纹刻划清晰,身着交领袈裟,衣褶密集,左手抚膝,右手随意放在胸前,依坐3孔石座上;阿难尊者青年造型,光头,慈眉善目,身着交领袈裟,衣褶密集,左手抚膝,右手执念珠平举至胸前,倚坐3孔石座上。
史料载,迦叶尊者修12头陀,能堪苦行,在10大弟子中号称“头陀第一”(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堂弟,虔诚追随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13年,释迦牟尼佛53岁时,19岁的阿难因为年轻,加之记忆力超强,被选为释迦牟尼佛侍者,侍奉释迦牟尼佛27年,期间一直跟随释迦牟尼佛到各地传道弘法。
这两尊白瓷佛像个性分明,表情传神,写实性强。老年的迦叶像须眉毕现,目光如炬,表情深邃睿智;年青的阿难眉眼纯净俊朗,单纯可爱,尤其他们的头部和手部塑造得极为生动,足见辽代雕塑艺术功力极强。
如此珍贵难得的白瓷佛像能完好无损的流传至今,说起来要感谢经常身在考古发掘第一线的文物工作者们。
1980年,由郑隆任队长的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来到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库伦旗前乌力布格村,发掘辽墓并临摹壁画。
工作期间,他们听当地老乡说,辽河对岸有农民在村外取土时,挖出了3个瓷人。郑隆非常重视,当即派队员金申和原哲里木盟博物馆馆员刘宝平前去探访查看。
两人趟水过河走了十几里路,终于找到了这个农民。当他们说明来意后,农民拿出了瓷人,但是其中1尊残损严重,无头部,另外两尊基本完好。金申看到后,暗吃一惊,确定这是辽代白瓷,并认出完好的两尊瓷像是释迦牟尼佛10大弟子中的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国宝级文物岂可轻易错过。经过讨价还价,3尊白瓷佛像终于成为通辽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史料记载,唐代以后,中国汉传佛教由盛转衰,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锐减,昔日大型佛像艺术创造的辉煌已不在。但是,因为佛教信仰在民间基础深厚,小型佛像塑造并未受到影响。
宋、辽金之际,战乱导致铜资源匮乏,瓷器生产空前发展,除官窑外,民窑遍地开花。为了满足广大信众的信仰,需要安置于寺院或者家庭佛堂的佛像仍在大量制作,瓷质佛像日趋增多,这两尊白瓷佛像就是当时的作品。
民窑烧造的瓷佛像虽然无大型佛像的气势,但是胜在造型丰富多彩,釉色有别,别开生面,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直接反映了民众的佛教信仰。
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白瓷佛像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很有特色,一方面继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风,同时吸收了南宋造像的写实手法,并且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整体风格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展现出辽代造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
高瑞锋来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31万获赞 102.4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